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刘经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10-17 15:22:14
刘经南院士:研究型大学要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
 
高校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影响,与社会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密切相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新标志。走向世界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应该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应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
 
刚刚闭幕的北京第29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融入世界的新标志,更是中国更好地履行“地球村”村民崇高责任的生动诠释。
 
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走向世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以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民族化、国际化特质为追求目标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可以从本届奥运会的成功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其中最大的启示就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应该彰显新的社会责任。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研究型大学的社会责任既来自国内社会发展、消费需求增长的需要,也来自外部世界发展对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需求、对中国为世界承担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责任的需求,后者,就是中国研究型大学新的社会责任,也就是国际的责任。中国的和平发展提升了所承担的世界责任的份量,高等教育有责任从人力资源开发、文化科技创新、人文素养提升等诸多方面为中国的和平发展服务,为中国承担更多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的责任服务。
 
履行世界责任是中国大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逻辑
 
教育属于社会的文化领域,具有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双重特征。
 
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型大学,具有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知识创新特征,从而保证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引领社会的活力。大学的社会责任包含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个层面。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履行世界责任的互动,较好地印证了中国大学社会责任的历史演变和必然逻辑。
 
中国研究型大学履行世界责任,包含三个层面。
 
首先,大学要有为政治服务的责任意识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世界最大的政治。与此相应,大学责任也应面向这一主题来探索道路、培养人才,引领社会进步。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大学处在封闭的环境里,服务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还无从谈起。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国家政治走向正确道路,其本质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以自己的发展促进地区和世界共同发展。这种普适的价值观念升华,赋予中国研究型大学的政治责任新的内涵。
 
其次,大学要有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为中国的中心任务。2001年,中国加入WTO。与此相应,中国的大学必须走开放办学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同时履行服务贸易的有关教育的国际化承诺。这一时期,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自觉地凸显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责任,为满足社会的高等教育需求,改革办学机制,增强办学活力,走出校园,与社会结合,与行业结合,官产学研相结合,涌现了不少创新服务模式。
 
为经济建设服务,摆脱了教育过分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偏差,回归了教育服务经济的功能,启动了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和潜力,强化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联系,推动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作用也是比较大的。
 
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过程中,在中国经济逐渐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中国的大学逐渐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人才。这样的认识是中国大学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一个重要飞跃。
 
再次,大学要有文化重镇意识和创新责任意识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得到世界公认的里程碑,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履行政治、经济责任的同时,开始在精神文化领域承担国际责任的里程碑。精神文化领域的国际责任主要是指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观念,欣赏他人文化成果,保护、呈现本土文化的精华,不断创新民族文化,实现“地球村”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性和可持续发展。
 
大学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创新的重镇,应责无旁贷地履行推动世界精神文化发展的责任。一方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大学提出了学习和欣赏“他文化”的要求;另一方面,大学要彰显本土文化、民族文化,激励富于活力的全球化时代的新文化,责任更加重大。奥运会的中国文化元素展示令世界为之惊叹。今天的中国,国力强大、社会稳定,但是文化的创造力、思想的原创性、洞见的前瞻性、形式的创意性仍显不足,这要求中国研究型大学必须向世界一流大学学习,迅速改变这一状态,进一步承担起能提升人类精神文明的文化创新的国际责任。
 
世界责任是中国研究型大学社会责任的拓展
 
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履行世界责任,构成了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社会责任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与大学的内部服务观念的变化相映成辉。从世界各国大学的社会责任发展的道路来看,经历了四个境界的跃升,依次是:大学的自我发展责任、为小区服务的责任、为民族国家服务的责任、走向世界和培养优秀的“地球村”村民的责任。
 
大学的社会历史责任:在象牙塔中的自我发展
 
传统的大学就是研究高深学术的殿堂,可以远离功利性纷扰。学术思想的象牙塔,就是传统的大学的最好描述。毫无疑问,离开了象牙塔中的静谧的思考和形而上的纯粹的探究,作为文化重镇和精神家园的大学就不复存在。就今天的中国的一些高校而言,依然需要有学者走进象牙塔,以免在过于功利化的浪潮中失却高等教育的学术重镇和精神家园的本色。
 
大学的社会现实责任:服务小区,服务民族、国家发展
 
19世纪初以来的工业化促使大学从纯学术走向关注社会发展的科学研究道路,20世纪初,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又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学的服务功能从象牙塔的自我层面走向为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公民提供受教育机会,为小区培养人才,服务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更大天地。中国的大学虽然是19世纪末期学习西方的产物,但是它有效地结合了中国的教育传统,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以“作新民”、“止于至善”为目标。教育家主张教育救国,科学家主张科学救国,实业家崇尚实业救国。20世纪上半期,几种办学理念在中国的大学碰撞、融合、升华,成就了以西南联合大学为代表的服务社会,复兴民族、国家的优良传统。大学引领社会的责任得到张扬。
 
大学的世界责任:社会责任的拓展
 
彰显新的社会责任,就是培养具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素养的“地球村”公民,或称之为有根的世界公民。这是共住“地球村”的全人类应当具备的素质。培养这样的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中国的高等教育从单纯的为政治服务,到服务于经济建设主战场,再到全球化时代的社会责任的新拓展,一步步彰显着社会引领者的角色和有效服务者的职能。在这样的拓展中,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外部环境的期待不谋而合。
 
研究型大学世界责任之本是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
 
中国走向世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主动参与。以创新中国、和谐世界为理念的发展模式,要求当今的高等教育机构,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应该迅速跟进,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使之具有国际化质量、民族化素养。
 
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必须推进高等教育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
 
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它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文化本土化的结合。闭关锁国的教训和全球化的经验,有助于中国的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明确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大学一定要超越意识形态樊篱的束缚,激发多元的思想文化的创新动力,启动世界舞台的“主角元素”。当今之世,中国的大学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研究型大学赢得了社会各领域越来越多的敬重,更应该校准自己的“主角元素”,激励思想创新,用建设人类社会的美好明天、建设人类精神家园的办学理念,凝聚人心。
 
中国的大学制度是从西方引进的,经历了100多年的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碰撞、交流、融合,中国的大学已经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结出灿烂的果实。中国的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必定是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有机结合、成功“嫁接”的结果。中国的大学不是古代太学、国子监和书院的翻版,也不是西方大学的原样照搬。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彰显,是结合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构建国际化教育体系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必然要求开放的市场经济。高等教育国际化也是如此,要求研究型大学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找准位置,办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中国的大学必须有特色、有个性、有活力,才能够彰显崇高的社会责任。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大学的民族文化之根的呈现。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必须做中国文化之根的巩固者、捍卫者、壮大者,也应该是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者、倡导者、实践者。这样,中国的研究型大学才可以创造性地为世界大学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内容
 
彰显新的社会责任需要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来实现。中国的研究型大学在国际化进程中,要把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作为自己的核心目标。
 
有根的世界公民,是以血缘性、本土性、全球性为基础的。从血缘性角度看,大学所培养的人要爱自己的父母、亲人、朋友,懂得感恩,能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本土性角度看,世界公民首先应是合格的民族精英,热爱自己的乡土,热爱自己的国家,以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荣。从全球性角度看,有根的世界公民不仅是血缘性的民族后裔,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更是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欣赏者、沟通者。他们有博爱之心,有平等之心,有责任之心。他们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创业本领,具有竞争合作、互惠共赢的意识,具有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意识。世界公民以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根,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之长,形成服务世界和平正义事业和本民族现代化事业的品格。
 
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是指大学应该培养认同本民族文化之根、认同本民族精神之根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意识和国际化交流沟通能力的精英;培养能够主动承担起构建和谐世界使命的精英。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的人才,需要具有全球化意识、爱护地球,善待环境,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大学生还要具有尊重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群,注重相互理解和沟通的素质。
 
培养有中华文化之根的世界公民,对于中国的研究型大学而言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中国有五千年一贯的博大的传统文化、丰厚的本土文化。这种民族文化是中华莘莘学子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有根的世界公民就是能够立足于本土文化,善于学习吸收一切国家民族文化之长,致力于新的文化发展、创造的人,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学经典《大学》中,叫做“作新民”。中国的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创始人费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很好地诠释了以本土文化为根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之内在精神。
 
中国研究型大学要承担起世界责任,就要提升以本科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质量,建立卓越本科教育、研究型本科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完善学生走向世界的自我成长平台,鼓励世界范围的学生交流互动。在交流和鉴赏中,新一代学子可以更加深刻地领会人类社会崇高责任的内涵。
 
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觉悟是根本。将中华文化的精神融入莘莘学子的文化血脉,是走向世界的基础。中华文化在儒、道、释多元互动互补过程中不断丰富汇聚,繁育了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气和参天大树。这样的文化认同让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自强不息,顺境之时和谐共进,危难之际多难兴邦。这就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的灵魂,贯彻到人才培养中,就是要塑造学生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品格。
 
(作者为武汉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