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一位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课改工作的专家在接受和科学教育有关的采访时说:“长达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师范教育并没有站在一种具有前瞻意义的历史高度上,把科学课教师的培养与课程改革的人才需求及时地结合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滞后的师范教育不仅是科学课改革难以成功的原因之一,而且更严重的是造成中小学教育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教育界的普遍反映是现在的师范生不会教书了。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
第一,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师范生的专业特色,使师范生缺乏创新、创造的基础、能力和欲望。随着高等学校纷纷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放式的师范教育”成为时髦的口号和实践。师范院校开放了,师范专业开放了,其积极的作用有,其负面的影响也决不能忽视。因为开放,师范专业与相关的专业一视同仁,师范生的培养过程模糊了,师范专业的特色消失了。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大学里,由于师范专业的人数比较少,师范专业实际被边缘化了。即使曾经高举师范旗帜的师范大学,它们的办学精力也主要放在如何办成综合性的大学,如何在大学排行榜上提升自己的位次。在这样的氛围下,要培养开时代之风气、人才培养之导师的基础教育教师的目标,师范院校是没有精力去思考和践行的。师范教育的边缘化必然导致教师教育的滞后。
第二,中小学教师并不为社会所重视。中小学教师担子重、社会压力大、家长要求高,工作十分辛苦。特别是考试分数的指标层层压在教师身上,使他们不敢有一点懈怠,但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资收入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六章、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实际上,教师的工资水平比公务员要低得多。特别是越到县区以下的基层,层层剥皮,教师的地位更低、待遇更差。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有一点能力和门路的学生,能够找到其他工作的,大多数不愿去当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讲是一种嘲解。
第三,学生上师范,不一定有当教师的理想。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加上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有的本来想当教师的人也发生动摇。有的因为考分只能填二本的师范,但上了师范还是不想当教师。没有追求的理想,是教师职业的最大悲哀。
基础教育的水平关系到人才发展的后劲,关系到全民族的素质,是人才竞争、科技发展的基础工程。没有一大批热爱基础教育且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中国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发展呢?
《科学时报》 (2008-11-20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