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华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2-2 2:40:46
郭华东:永远的导师 怀念陈述彭先生
 
陈述彭先生弥留之际,我出差国外,本有不尽的话题待返京后汇报给先生。可不想,行前的分手竟成了永别。几日来,我无时无刻不沉浸在痛彻心扉的哀思之中。我1978年师从先生,自此与先生结下不解之缘。先生不仅是我的导师,亦是我工作中的“上司”,更是遥感学术界的大师。先生的恩情,于我而言是永远的纪念。
 
导师
 
1978年,我国招收“文革”后首批研究生。当时,我在冶金部礼堂聆听了陈述彭先生率中国遥感代表团的出访汇报后,被深深吸引,随即给先生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想师从先生的愿望。没想到先生第二天便给我回信表示欢迎。这对我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在这种激励下,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功课,当年10月幸运地成为他的学生。
 
先生为我设定了微波遥感这一研究方向,又亲自带我登门拜造诣深厚的电子学专家陈宗骘先生为副导师,同时请地理学家郑威先生为副导师,使得我在当时科研条件不佳的环境中具备了不错的学习条件。毕业答辩时,他又请地质学界泰斗张文佑先生做答辩委员会主席。来自不同学科的5位评审专家,对我的雷达遥感机理论文给予了较好的评价,这使他非常高兴。后来我理解,这是先生在促进交叉学科发展方向布局的一个尝试。这一尝试获得成功自然令先生分外欣慰。
 
先生像慈父一般和蔼可亲,不唯在学业上悉心、无私指导,也在生活上给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求学时代的点滴生活是难以用几行字表达的,仅仅想起今年6月我因汶川地震期间连续熬夜让医生强制住院,88岁高龄的先生竟带着女儿子楠亲自到医院看我,我自热泪满盈——有此恩师,夫复何求?
 
30年来,我与先生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师生情谊自是不必多说。1990年,我和先生领导的地理所航拍室的同志们一起为先生祝贺70大寿,地点就是我新分到的两居新房——我至今记得当时先生爽朗的笑声乃至窗外皎洁的月光。先生75岁大寿,我们6个研究所的同志与地学部一起为先生和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涂光炽先生共同庆祝,当日两位鹤发苍颜却精神矍铄的老先生笑容如孩童般灿烂。先生80大寿,适逢先生亲自创建的遥感所成立20周年,先生的生日便与此同庆,因此尤为隆重、意义非常。
 
先生辞世时享年88岁,我们本想等先生90大寿时再聚,遗憾的是,这竟成了不可实现的心愿。睹物思人,尤为心伤。
 
“上司”
 
1988年9月,先生成为中科院遥感所终身名誉所长,我也开始担任副所长、所长,直到2002年10月。在这14年间,我有幸在先生的亲自指导下工作,也有幸见证了先生对遥感所发展的卓越贡献。每每重要的工作会议,先生必定亲自出席并讲话;对全所的战略方向和关涉发展的重大事项,先生无不了然于心。毫不夸张地说,遥感所成为知识创新工程的首批研究所之一,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2000年国家评比取得好成绩,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验收成绩良好,航天遥感论证中心完成前期论证等成绩的取得,先生功不可没。其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副总理李岚清等国家领导均视察了遥感所,先生亲手创建的研究所成绩辉煌,这使他十分欣慰。
 
2007年,中科院组建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构思研究方向、提出发展战略,并任中心发展战略委员会顾问。对中心的发展,先生寄予厚望。在2007年4月中心筹备组第一次会议上,他就提出“一定要一边建设、一边抓科研,一分钟也不能耽搁”。2007年11月中心挂牌仪式上,他称自己是“一名老兵”,希望中心能为我国空间科学技术和地球系统科学的全面协调发展作出开拓性贡献,“在应对全球变化、缓解能源需求与防治自然灾害的各种事务中,体现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能够引领数字地球顺应潮流发展,也能够为世界和平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热情的鼓励和殷切的期待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深感重担在身。
 
今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先生数次到对地观测中心实验室指导地震灾情遥感工作。对中心编撰的《汶川地震遥感灾害图集》,他不仅在宏观层次上给予指导,提出了都江堰工程的重大作用等,还亲自进行地震灾情分析,以米翁为笔名的汶川地震素描图就是他的杰作。这也许是先生见诸于出版物的最后一个作品,也算是对先生的一个永恒的纪念。
 
大师
 
先生在我国遥感科学等领域取得的卓越成绩在学界人所共知,不须赘言。我现在深铭在心的是先生忘我工作的瘦削身影——1998年秋天,中科院地学部在香山召开数字地球系列研讨会,先生负责会议的筹备工作。作为他的助手,我亲眼目睹了先生不分昼夜的忘我工作——其时,他已是近80岁高龄。每每劝他休息,他只是一笑视之。1999年,我国发起并主持召开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他主持起草数字地球《北京宣言》。这一篇短短1000余字的文章,是经过了他逐字逐句斟酌的心血凝聚。今年春天,《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创刊,先生在病榻之上亲自为创刊号撰写数字地球与全球变化的研究论文,并欣然参加创刊号的首发式。《北京宣言》已成为国际数字地球的奠基石之一,数字地球国际会议陆续在各国召开,《国际数字地球学报》在全球范围内发行……都可谓得益于先生的巨大贡献。
 
去年10月以来,先生受邀参加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领导的“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研究工作,并任空间应用组组长。对此项工作,先生兴奋不已。其时,先生的身体状况已不比从前,连续几个月都在医院就医,我与先生的一些实质性讨论均在医院进行。尽管如此,他还亲自构划了数字地球网络模拟发展图,体现了一位大师献身科学、鞠躬尽瘁的卓越风范。
 
先生远行了,12月2日是与先生告别的日子。今天,我回忆起先生的音容笑貌和对我的谆谆教诲,至今仍历历在目。师恩浩荡,只字片言无以传递我满腹哀思,唯有道一句“先生,您走好”。别后山高水长,愿您获得永久的安宁。
 
先生,您一路走好。
 
《科学时报》 (2008-12-2 A1 要闻)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