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丢画事件”演绎至今,当事人、旁观者、举报人各表各态,连“究竟有没有丢画”这一核心事实都未形成定论,实在堪称奇观。
季老的身份、北大的影响,固然可以作为“丢画事件”至今仍“剪不断理还乱”的原因,但却不是“丢画事件”无疾而终的理由。必须承认,季老是有可能丢画的,有些人也是有可能窃画的。如此,有关单位、有关人士,若想要个清白身,何不请警方介入,给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方说法?有关单位自己搞调查小组,下“官方结论”,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做法,难以服众。究竟是确信“丢画的事,谁也掩盖不了”的季老不愿给政府添麻烦,还是有关单位的有关人士不愿给自己惹麻烦?清官难断家务事,那也得断啊,何况季老和北大之间,还不知道能不能算作家务事呢。
相比案件本身,季老目前的境遇或许更加复杂,也更需要我们关注。季老是“国宝”,是“大师”,是北大的象征。虽然他辞掉了“国宝”、“大师”的帽子,但那只是“单方面停火”,有关单位可还是把季老当做“国宝”、“大师”“保护”着,很多人还是把季老当“国宝”、“大师”尊崇着。后者是季老用他辛勤耕耘的一生修来的,前者呢?在某些人看来或许也是季老修来的,但在季老看来呢?未必。
一位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老人,给有关单位添的最后一点“麻烦”,是“不需要秘书照顾”、“回家”,那些致力于“保护”季老的人,难道就没从中闻出一丝悲凉的味道?当我们尊崇季老、爱护季老,把季老当作象征、当作国宝供着的同时,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季老作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作为另一位年过七旬老人的父亲的基本需求。季老或许确是人间祥瑞,但一定不是某个单位的吉祥物。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