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的科学史家、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席泽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12月27日23点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席泽宗院士1927年6月9日出生于山西省垣曲县,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天文系。1957年参加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身)的创建,于1983-1988年任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1993年、1995年先后当选为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院士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他还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科技部“九五”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华大典》编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席泽宗院士在1955年发表的《古新星新表》和1965年与同事合作发表的《中朝日三国古代的新星记录及其在射电天文学中的意义》为研究恒星演化和新星、超新星爆发的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证据,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70年代席泽宗院士完成了帛书《五星占》和彗星图等的整理、释读和研究,又对敦煌卷子中的星图、星经、玄象诗等做了系统研究,还在中国历史上的宇宙论研究方面提出许多新观点。1981年,席泽宗院士发表了《伽利略前二千年甘德对木卫的发现》,结合模拟和实地观测,证明战国时期天文学家甘德用肉眼发现了木星最亮的卫星——木卫三。
席泽宗院士是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参加了起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中的科学史规划。1981年,他作为中国科技史学会的代表参加国际科学史大会,为争取恢复中国在国际科学史组织中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1983-1988年,席泽宗院士担任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所长,在学科建设、科研管理、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投入大量心力。他在1983年成为中国天文学史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还大力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系的创建。他在年近八十高龄时还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清史•天文历法志》等项目。
席泽宗院士在2000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2001年5月,他作为首席科学家之一主持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获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颁发的重大科技成果奖。他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思想卷》于2007年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200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席泽宗星”,以表彰他在天文学史研究上的重大贡献。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