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评论:让有研究能力的人读研 |
统考形似公平却潜藏着更大的不公平 |
据科学网报道,北航大三学生张祥银同学,日前争取到了在IEEE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报告的机会,他为会议撰写的论文也被收录到该学会论文集。很显然,对于一个大学在校生来说,能做到这一点非常难得。其本人也获得了“大学生科技明星”称号,随即被提前保送读研。我想,张祥银现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让有研究能力的人读研才是明智的做法。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人们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颇有微词。研究生选拔方式仍然以传统考试为主,有的人因此成了所谓的考研一族。他们年复一年地赖在大学附近,周旋于各种考研补习班。至于保送读研也多以所谓的学业成绩为主要依据,如此看来,读研的标准就是以考试成绩说了算,至于报考者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对科学与学术的兴趣、爱好、态度等诸多因素均不在考察之列。事实上,按照我们一贯的做法,科学素养也好,对于科学与学术的态度、兴趣等也罢,都无法进行考察。因此,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从入口就埋下了隐患,这是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
入口未必决定出口,但这样的入口一来把一些本来不适合作研究的人推到了研究的位阶,与此同时却可能埋没了一些具有研究潜质的人才。
本文之所以要冒对全国统考公平的不敬来讨论这个话题,就是因为统考这个形似公平的背后却潜藏着另一种更大的不公平。再者说,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强调的就是研究性,选拔研究生生源的主要标准应该以是否具有研究的潜质与能力为主,而不是过于单一的学业成绩。
这使笔者联想到在美国颇受广大高中生欢迎的一项科学赛事: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它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一项高中科学竞赛。该科学奖常常成为高中生进入哈佛、耶鲁等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人们将该奖项看作是未来科学家的摇篮。自该奖设立以来的54年间,获奖者中已有30人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获诺贝尔奖。
该奖的目的在于:发现具有科技创造潜力的美国青年;促进对于这些天才青年的培养与教育;激发美国青年对科学研究技能与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加深公众对科学技术在现代文明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识。
比如获得2006年前3名的奖项分别为:16岁的Gavini,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杀死绿脓杆菌。绿脓杆菌是一种常见致命细菌,对于患有癌症、艾滋病及严重烧伤等存在免疫系统缺陷的病人,可引发二次感染,并导致死亡。17岁的MacGregor,对所谓的“巴西果效应”进行了研究,这一研究所带来的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对合成药进行混合和包装时,如何确保不同密度的颗粒均匀混合。16岁的Wolf,对远古地震形成的构造进行了研究,以试图确定当时地震的震中,并评估地震带来的影响。她对地质构造进行了绘制、拍摄和测量,然后对构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以确定地震的强度以及地震传播的方向和距离。
对于高中生这种科研热情与行为,英特尔董事会主席克雷格·贝瑞特博士给予了高度评价:“我深深被他们所表现出的求知欲、热情和执著所打动。这一代年轻的科学家和创造者一定可以找到应对全球问题的解决办法,并使世界变得更美好。”对此,你我能不产生强烈的共鸣吗?
2007年因发明廉价的光谱仪而获得一等奖的马斯特曼说自己从小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她把自己的获奖归功于父母一直以来对她在科学方面的鼓励。对于未来,马斯特曼毫不讳言地说,她希望能够进入斯坦福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她喜欢科学研究,渴望成为一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然而,要我们的中学生暂时放下高考抽出时间来进行类似的专题研究,恐怕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
而事实上,美国学生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普遍试行研究性学习。等到了大学,他们更是开始了准科学研究式的教育。因此,他们平时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很好的积累,其中的优异者早已获得了大学教授的认可和相关奖项的青睐,于是,凭借这些,加上必要的学业成绩,就可以直接申请攻读硕士学位,而无需所谓的全国统考。把这样的苗子选拔到科学研究的后备队伍,才是双赢的选择。笔者热切盼望在我们的大学中多涌现几个像张祥银这样的大学生,也希望类似英特尔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这样的赛事能在我们的中学掀起波澜。
(作者为深圳高级中学副研究馆员)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