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学的体育精神和她的奥运奉献 |
|
科学时报:清华大学百年体育之路回眸 |
|
编者的话:奥运,曾离我们那样远,今天又如此触手可及。其实,体育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今天刊发的这篇报道,虽然定格在清华大学,但它浓缩的是体育精神在中国大学中的传播。
也许是某种有待历史学家考证的关联,在1912年清华学堂正式更名为清华学校,开始积极倡导体育的时候,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在1912年发表了著名的《体育颂》,今天我们也把这篇不长的文章收录于此,供大家欣赏。该文获1912年斯德哥尔摩第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文艺竞赛金质奖。
时值暑期,清华校园多少有些沉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发光,它背后就是清华大学著名的东区体育馆,此次将用做奥运比赛场馆。记者看到一切都井然有序,各种标志已经贴好。(本报记者 杨虚杰/摄)
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清华大学师生倾情倾力付出:
清华有5名学生和1名老师参加本届奥运会;
清华的综合体育馆和游泳馆将作为本届奥运会的篮球、跳水和水球的比赛场馆以及残奥会轮椅篮球赛的训练场馆;
北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将从清华西门进入,沿校东行,从清华东门出,全程2.3公里;
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赵萌出任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6名老师全职借调奥组委;
清华城市规划设计院胡洁是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主设计师;
清华建设管理系教授王守清是“奥运场馆建设风险研究”课题组副组长;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3个北京奥运赛场馆的设计;
清华大气污染控制专家郝吉明院士率领团队守护北京奥运会的蓝天;
3000余名清华师生将担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工作;
……
然而,清华对奥运的奉献不仅如此,1936年,清华体育部主任马约翰教授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2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
清华对奥运的奉献也不仅仅只是热情,它根植于这所大学近百年的体育精神:1912年,清华提出了“德智体并重”的方针;1919年,这所大学建起当时在中国设施最为先进的综合体育馆;20世纪50年代,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这句曾经深入每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口号仍激励着今天的清华师生。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际,我们回眸这所百年名校的体育之路。
“德智体三育并重”
第一任副校长周诒春是清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倡导人,为清华奠定了坚实的体育基础。
1911年4月29日,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班在清华学堂开学,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清政府第二批公派留美幼童班学生唐国安,副校长则是由美国耶鲁大学文科学博士和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周诒春出任,1913年,唐国安逝世后,周诒春被任命为校长。
周诒春积极倡导体育运动,他强调:“我清华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今日之学生,宜着重德智体三育固矣。”1912年,清华学校体育部正式成立,体育部的第一任和第二任主任均是美国大学的博士。
1913年,周诒春规定清华学生“强迫运动”:即每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4时到5时,图书馆、宿舍、教室一律关门,全校每一个学生必须穿短衣到操场锻炼。
1916年,周诒春谋划并动工兴建清华园内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体育馆1919年落成,曾是国内最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此外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室内游泳池实施池内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体育馆建成后,清华取消“强迫运动”,开始实施正规体育课教学和军训。当时规定,学生体育不及格者不能毕业。
图为1919年建成的清华大学综合体育馆。体育馆是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体育馆、图书馆、大礼堂及科学馆)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它都被认为是早期中国最先进的健身房。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此外还有暖气、热气干燥设备,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所有这些设施在当时的中国高校中是仅有的。体育馆建成后,清华开始实施正规体育教学。
为感谢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清华的贡献,清华体育馆落成后被命名为“罗斯福体育馆”,廊壁上还镶有铜制罗斯福侧面头像。清华大学是在美国退还中国“庚子赔款”的基础建立起来的。1904年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和国务卿海约翰根据“门户开放”政策,自认“庚子赔款”原属过多,愿退还中国,表示退款应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1904年,美国国会批准了总统关于退款办学的提案;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图片提供:清华大学)
旅美数学家陈省身曾回忆:“当时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梅贻琦被誉为清华黄金时代的开创者。在1931年至1948年任清华校长期间,他倡导“通才教育”,学校确立了“提倡各种运动、促进生理上的健康,训练身体各部的合作,并使个性有适当的表现,同时养成良好品行”的体育教育指导方针,努力转变传统的重智轻体的教育思想。他发表过《清华学校的教育方针》、《体育之目标》、《关于体育比赛》、《时局与健康等问题》和《体育之重要》等演讲和文章。
黄延复曾任梅贻琦校长秘书,他在《清华的校长们》一书中写道:“为了开展体育课,学校不惜斥巨资进行场地和设备方面的建设。1932年,体育馆的扩建工程(通称‘后体育馆’)竣工,跟着又建设了多处室外运动场地。到1935年,除设备齐全的新、旧两座体育馆外,还拥有1个带有400米跑道的标准运动场、2个标准室外足球场、12个篮球场、1个角力场、2个溜冰场,还有遍布于校园的各种运动器械,其规模不但在国内是首屈一指,在国际上,也可同当时发达国家的同类学校媲美。”
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在这一点上,周诒春和梅贻琦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体育的迁移价值”
从1914年到1966年,马约翰教授在清华大学体育教师岗位上工作52年,忠贞不渝地为体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马约翰1882年生于福建省厦门鼓浪屿,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因为酷爱体育,又具有突出的运动才能,1914年秋应聘到清华任教,由助教逐步升为教授,担任清华大学第三任体育部主任,直至1966年逝世。
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在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从1914年到清华任教,直至1966年逝世,马约翰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51年。他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认为“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同时提出“体育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等观点。(图片提供:清华大学)
20世纪初,清华大学体育教授马约翰建议学校规定:体育不合格者不能留学。他说:“我主要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我常对学生说,你们要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图片提供:清华大学)
他倡导“体育是激发爱国热情和养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手段”的体育思想,提出著名的“运动迁移规律”,指出运动场上得来的各种可贵的精神品质,可体现在人生的诸多领域中;他认为“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刻苦的锻炼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
在马约翰到清华时,学校已实行“强迫运动”,但锻炼时间内仍有学生躲在树荫下、墙角等地方读书,他就拿着本子四处寻找学生,说服并帮助他们进行锻炼。“强迫虽然不好,但对增强学生的体质,还是起了作用的。”他说:“我要求学生要生动活泼,自由地玩儿,自己去活动。不会活动不会玩儿的,我就去教他们,学生对我都很有感情。”
当时,清华已有“铁”规定,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他建议学校规定:体育不合格者不能留学。因为“当时有一个实际问题,就是清华每年要送100名学生到美国去,送出的学生,总要像一点儿样,不能送去‘东亚病夫’吧!”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从我来说,我主要是考虑到祖国的荣誉问题,怕学生出国受欺侮……我常对同学说,你们也好好锻炼身体,要勇敢,不要怕,要有劲、要去干。别人打棒球、踢足球,你们也要去打、去踢;他们能玩什么,你们也要能玩,不要出去给中国人丢脸。不要人家一推你,你就倒;别人一发狠,你就怕;别人一瞪眼,你就哆嗦。中国学生,在国外念书都是好样的,因此我想到学生在体育方面,也要不落人后。要求大家不仅念书要好,体育也要好;功课要棒,身体也要棒。”
马约翰对学生要求严格,一律照章办事,当时清华有个“五项测验”,大名鼎鼎的吴宓跳远没有合格,结果被他“扣下”,吴宓为此发奋练了半年的跳远,达标后得以赴美。大文豪闻一多和梁实秋为了体育达标,曾在体育馆室内游泳池里使出浑身力气,刻苦训练,奋力游向彼岸。
马约翰的学术基础渊博,长期实践,形成一套全面、独到、行之有效的体育理论。他在圣约翰大学主修理科,还修了一年的医学。他利用集中休假一年的时间,于1919年和1925年两次到美国春田大学学习。1926年,马约翰在春田大学学习期间发表硕士学位论文《体育的迁移价值》,全面详尽地论述“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同时提出“体育应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等观点。该篇论文被评为当年美国春田大学的重要硕士论文之一。
1936年,他利用休假和担任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队总教练的机会,到欧洲诸国和苏联考察和讲学。他强调“动是健康的泉源”,并身体力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他永远是一件白衬衫、一条白单裤,他的穿着根本反映不出季节的变化。仅凭这一点,马约翰先生已经令人无限仰慕了。”一篇纪念文章这样写道。
1964年,清华师生聚会祝贺马约翰在校工作50年,蒋南翔校长祝贺说:“鹤发童颜、步履矫健、精神奕奕的马约翰先生,本身就是提倡体育运动的一个活榜样。他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半个世纪,年逾八十,还在生机勃勃地继续工作下去……马约翰先生随着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和清华大学前进的步伐而不断进步,这就使他能在社会主义的体育事业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成为我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
“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1952年,教育家蒋南翔出任清华校长,继承和发扬了清华体育的优良传统,强调“科学知识、进步思想、健全体魄统一”,他亲自手抓学校体育,提出“学校也应该是出体育人才的地方”。
1954年2月,蒋南翔在参加清华体育教研室教师和体育积极分子的座谈会上,提出了“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普及”的学校体育工作方针,在他的倡导下,清华在学生和教工中成立较大规模的体育代表队,共包括田径、技巧、足球、篮球和排球等5个项目200余人,后来逐渐发展出许多项目的代表队,所有队员都来自普通同学,学校要求代表队的运动员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团委负责管理代表队的日常工作。
“文革”前,清华培养了11名运动健将,这在非体育院校的全国高校中是少见的。
1957年11月29日,蒋南翔在清华体育干部会上提出“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标和号召,在全国乃至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园里体育活动十分活跃。每天下午4点半,学校的大喇叭响起来:“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宿舍,走出教室,去参加体育锻炼,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师生们纷纷走出教室参加锻炼,操场上、校园的路上,到处是跑步的人群,龙腾虎跃,蔚为壮观。
改革开放后,清华体育工作进入创新发展时期,学校将体育作为培养人的重要方面,提出“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将体育纳入学科建设轨道。
现在,清华仍然规定:体育课不及格,本科生和研究生是不能毕业的。清华大学在本科生四年里都开设体育必修课,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有体育课程项目近60个,几乎覆盖所有体育科目,体育部的54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10余人、双学位5人、本科27人,有国际裁判3人。
清华现有26个体育项目的36支代表队,500多名学生运动员。清华党委副书记韩景阳说:“我们有非常出色的学生运动员,他们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各类比赛中都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推动、促进了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如今,清华有6名师生正在积极备战奥运,他们是学生曹逸飞、赵颖慧、胡凯、刘青和李翔宇,老师刘瑛慧。
“我参与 我奉献”
清华对奥运的奉献不仅仅是体育。自2001年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的7年来,清华承担了百余项奥运课题,以实际行为阐释“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理念。
对清华美术学院副院长郑曙旸来说,“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是一种发自肺腑的体会。
2006年,清华美院有6位教师全职借调到北京奥组委工作。其中,美院副院长赵萌任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千哲老师担任了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部景观处项目专家、景观设计处处长;另外4名老师担任相关项目的专家。
在与北京奥运会相关设计的三大系统——平面、产品、空间和环境,美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郑曙旸如数家珍地介绍,福娃雏形来源于美院教授吴冠英的五娃设计,他也是福娃体育运动形象的设计者,吉祥物最后设计组的成员还有两名美院师生,一位是陈楠老师,另一位是福娃平面形象最终执笔者韩美林,他是清华美院在原中央工艺美院时代毕业的校友;
2008年5月15日开通的“北京08数字博物馆”是美院师生的杰作,也将成为北京留给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份珍贵文化礼物,而郑曙旸则从2004年开始,负责了“2008北京奥运城市景观规划”项目,历时3年完成。
为保证奥运期间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市采取了机动车单双号限行、公车停驶、工厂限产等措施,这些措施背后是大量研究成果的支撑,其中,清华大学大气污染控制专家郝吉明院士率领的团队在2006年~2007年间完成的“奥运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保障方案研究”,就直接为这些措施提供了依据。
“可以说,为了申奥和今天的绿色奥运,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就着手准备了。”郝吉明说。
地处北京市中轴线北端的奥林匹克公园占地1135公顷,叠山埋水的设计方法让公园成为“通往自然的轴线”,磅礴大气的自然山水和谐地衔接了现代都市和大自然,公园的主设计师就是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胡洁将森林公园设计成北京的“绿肺”和生态屏障:近450公顷的绿地、森林覆盖率达67%,全园林木年产氧5208吨,年吸收二氧化碳32吨;公园的水资源采用了中水净化、雨水收集、污水利用、智能化灌溉和生态防渗等环保技术,可持续发展组织——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评价说:“奥林匹克公园是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健康环境的需要,向全世界传递着北京的绿色信息。”
“水立方”、“鸟巢”和奥运乒乓球馆是北京新建的3个奥运场馆,造型独特,但这3个建筑所采用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是从前没有或极少应用过的结构形式,它们安全吗?清华大学教授钱稼茹带领团队解开疑问。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采用的是多面体空间钢结构,这是这种结构首次应用到地震区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国内外均无抗震性能试验。钱稼茹的团队完成了该结构的模型试验,证明该结构具有足够大的抗震安全储备。
作为国家体育场的“鸟巢”,因其外型呈风格状、仿若树枝组成而得名。但“鸟巢”大跨度的空间钢结构应用尚属首次,国内外均无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规范,它的安全性、可靠性需要通过试验和受力分析。钱稼茹的团队接受任务,结果表明:在大震作用下,“鸟巢”钢结构最大位移小于其限值,其结构设计达到了预定的抗震设防性目标。
坐落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奥运乒乓球馆也是利用结构设计来呈现建筑之美,钱稼茹的团队现场工作,全程监测了乒乓球馆的建造。考虑到建筑工程最容易出现结构安全问题的阶段是在施工中及建成后两年内,他的团队还将继续监测奥运乒乓球馆直到2009年。
北京在本届奥运会中新建了12座场馆,其中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了3个场馆的设计:北京射击馆、北京飞碟靶场和北京柔道跆拳道比赛馆。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3000多名清华师生将参加志愿者服务,其中44名礼仪仪仗旗手志愿者承担了5个场馆比赛项目的升旗任务。为此,清华专门开展了骨干志愿者及专业志愿者培训,为媒体志愿者开设了5门专业课程……
一种虔诚的追求
“任何一种虔诚的追求,其根源都在于最初的动力和生命的纯粹,表现于对旧我的否定和对新我的重塑。高度和速度的不断刷新,技巧与和谐的止于至善,把体育竞技中的力量同完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体育是一种人生的精魂,敢于正视和超越自己的局限,促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构建完美的人生之路;体育是一种生存的核心,不断超越作为人的本体的拘囿,进而成为广阔生存空间的精神领袖;体育是一种发展的要义,正是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动机和根本所在。
“体育之于国家,是一尊巨人的雕塑,维系着祖国的声誉,代表着民族的体魄;体育之于群体,是一簇永恒的火焰,燃烧着团队的意志,代表着群体精神;体育之于个人,是一团无限的生机,引领着价值实现,代表着积极的人生。”
这是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网站上,陈伟强主任的致词。
清华大学的游泳馆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跳水和水球比赛场馆。(图片提供: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综合体育馆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篮球赛场,以及残奥会篮球赛的训练场馆;(图片提供:清华大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陈伟强将担任北京奥运会田径比赛总裁判长,5位体育教师将担任相关比赛的裁判员,3位体育老师成为北京奥运会团队官员。
“承担总裁判长工作,对我而言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地意味着一种责任,一种对国家的责任、清华的责任。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奥运期间又恰逢我的生日,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担任田径比赛的总裁判长,我觉得非常幸运。”陈伟强说:“我现在每天都会有意识地加强锻炼,作好体能上的准备。另外,奥运会国际化程度很高,语言交流能力也是挑战。我两年前曾在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担任总裁判工作,这让我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信心。”
谈到奥运精神和清华的体育精神,陈伟强说:“清华一直有着非常好的体育传统,从马约翰教授的‘体育的迁移价值’到蒋南翔校长的‘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老一辈清华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体育精神财富。我感受到奥运精神和清华的体育传统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培养人。继承和发展清华优良体育传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期待清华人在北京奥运会上为祖国、为清华争得荣誉。”
清华人热爱体育、崇尚体育,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他们说来,体育是一种虔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