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震局联合举行发布会 |
|
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公布:震中区水平位移238厘米 |
|
CFP供图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公众及媒体等,对地震引起的地形变化众说纷纭,还曾有媒体报道称,“5月12日的错动使当地地壳抬升9米,喜马拉雅山长高好几米”。
9月3日,国家测绘局和中国地震局联合举行发布会,明确指出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并向全社会公布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
北川、映秀水平位移238厘米 震区以外地区地形变化不大
今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共同组织实施了“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与分析”工作。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灾区地形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对灾区以外地区的地形影响不大;灾区的测绘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但灾区以外则影响较小。
负责此次监测的陕西测绘局局长白贵霞告诉记者,本次监测利用全球导航卫星定位、重力测量等测绘高新技术,对龙门山断裂带、陕西南部和甘肃陇南等地震受灾严重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国家卫星大地控制网点进行重新测量,与以往测量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布在全国的国家导航卫星连续运行基准站地震前后期数据分析,最终确定了地震引起的地形变化。
监测结果表明,在北川、映秀等强震区地形变化较大:
——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区域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达238厘米,沉降量达70厘米,隆起量达30厘米;
——龙门山断裂带西侧块体向东偏南运动,位移达20—70厘米;东侧块体向西偏北运动,位移达20—238厘米,东侧块体下沉达30—70厘米。
——陕西南部区域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大位移量达4厘米;甘肃陇南区域向东北运动,最大位移量达5厘米。
青藏高原隆起数米不可信 珠峰高程可能有微小变化
国家测绘局副局长李维森介绍说,鉴于汶川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造成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释放的机理,此次也安排了对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监测。
在青藏板块监测过程中,测量了五道梁、安多、当雄、日喀则、拉孜、定日、珠峰地区等多个GPS点,并在由拉萨至珠峰北测量路线沿途加测了重力点。通过将监测数据与1995年、2000年、2005年开展的三期青藏高原地形变化监测观测数据比对,最终分析出汶川地震对青藏高原的影响。
监测显示,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监测点向西偏南运动,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为2—3厘米。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勇表示,国外和台湾一些媒体称青藏高原抬高了几米、珠峰抬高了七八米,只是想象。据他介绍,为了快速证实珠峰或周围地区的升降情况,测量人员布置了10个点,从西藏东北部一直测到珠峰脚下;在珠峰北坡也布置了5个点。测量结果表明,与2005年相比,珠峰地区往西南方向大概有2—3厘米的变化,高程大概也有2—3厘米的变化。
李维森指出,这一微小的变化对于2005年公布的珠峰数据来说,影响很小,因此目前暂不考虑再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
余震趋势呈现有起伏的衰减 近来地震频发原因是地壳调整
汶川地震的余震比较多,到目前为止,6级以上的强余震已发生了8次,5级以上30多次,4级以上200多次。
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表示,唐山大地震是7.8级,它的余震在几年以后一直有。根据过去的经验,像汶川这么大的地震过后,余震的趋势会呈现有起伏的衰减,持续时间与余震的强度有关。目前来看,一些强的余震还会发生,小一点的余震可能会持续更长一段时间。
统计规律表明,我国每年5级以上的地震在18次左右。今年截至目前,除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外,中国大陆已发生21次5级以上地震,超过往年平均水平。为什么最近地震频发?阴朝民表示有两个原因:
第一,这么大的地震过后,会引起地壳的一些应变释放,在全国范围内会发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震区以外,包括西藏、新疆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区,也发生了一些地震。
第二,最近发生地震的区域,历史上都属于我国地震多发地区。总的来说,我国西部地区地震较多,地震的分布与各个地区的构造情况有关。
地震对测绘基础设施毁坏严重 年底前建成灾区应急测绘基准体系
李维森表示,汶川地震对测绘基础设施的破坏相当严重,“也许大家感觉变化不是很大,也就是从几十厘米到两米多,但是,对于测绘来说基本上都不能用了。”
为满足灾区重建的需要,测绘部门已经快速制作了一批影像地图。截至8月底,测绘部门累计获取灾区航空影像约13万平方公里、卫星遥感影像136万平方公里;制作完成了全部98个受灾县的分县影像地图和部分地区的高精度影像地形图,共计7000多幅。
李维森说,国家测绘局将力争在2008年年底前,获取全部灾区范围的灾后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建成灾区应急测绘基准体系,实施灾区城镇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建立地震灾情监测与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到2010年,测制完成灾区1∶50000、1∶10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建设和更新灾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全面满足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测绘保障服务的要求。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