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举行。由上海市牵头和合作完成的54个项目(包括个人)获得四大类科技奖励,获奖总数占全国的15.4%,为历年最高。这也是上海连续第六年获奖比例保持在10%以上。
在国家五大科技奖项中,除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外,上海市在其他四大科技奖励中均有收获。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占全国23%;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占7.8%;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占15.35%;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人。从年龄看,中青年科学家逐渐成为获奖主力军。9个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中,第一完成人在55岁以下的有7个项目,其中45岁以下的有5个项目;4个获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中,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上海宝钢的肖永力只有38岁。
上海获奖项目的特点之一,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相关性。例如,围绕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目标,在4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中,有2项涉及港口建设。“东海大桥(外海超长桥梁)工程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开创了我国外海超长桥梁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先河,为东海大桥的顺利建成以及洋山深水港区的建设和运行奠定基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项目,为实现几代人开发长江口深水航道的夙愿提供技术保障。这两个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上海港货物年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海获奖项目的“亲民性”,是近几年来的一贯“特色”,这次在医药卫生领域尤为突出,共有12个研究成果获奖,占全国医药卫生获奖项目近半壁江山。由长海医院牵头的幽门螺杆菌关键致病因子研究,找出了导致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键因子,增强了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继去年的韩明明之后,这次上海又有一位普通工人王军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工人创新奖。他作为热轧生产线上的机械钳工手,通过11年努力,发明出针对热轧精整用的新型矫直机支承辊系列技术,申请12项国家专利并获得6项宝钢技术秘密。这项技术不仅在宝钢应用,并通过技术转让先后在多家国内外企业推广应用,打破了依赖进口或仿制外国产品的局面,近3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