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相继揭晓的两院院士评选结果,让人眼睛一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新当选的院士人数均较以往减少一半左右,分别缩至29名和33名,创下了院士增选制度化10余年来的最低纪录。
之所以会创下历史最低纪录,是因为实行了更严的标准。就拿中科院院士增选来说,2007年的评选标准是1991年院士增选制度化以来最严格的一次:得票标准由最初的“二分之一”提高到“三分之二”,公示范围首次由原来本单位的有效候选人扩大到“相同专业的外单位的其他有效候选人”,接受投诉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一个月延长到两个月。如此一来,标准上去了,人数自然就下来了。
这“一高”与“一低”、“一上”与“一下”,无疑是两院对社会改革院士评选制度呼声的积极回应。近年来,受社会浮躁心态和不正之风的影响,极少数院士的言行失范,甚至异化为“学术贵族”和一些单位、地方沽名钓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广受社会诟病。一方面,提高院士的整体质量,维护院士的集体声誉,入口关能否把严、把好,至关重要;同时,每两年一次的院士增选也是对现有院士队伍水平和科学道德的一次检验,能否公平、公正地遴选出品学兼优的新院士,自然备受瞩目。此次两院高标准把关,把那些尚未达到院士水准的候选人拒之门外,传递出科技界的最高权威机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整饬学术腐败现象的决心,也彰显了他们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科学界吹来了一股清风。
当然,院士当选以后还会面临这样那样的诱惑,能否洁身自好还有待时间的考验。作为国家赋予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称号,院士不仅代表了各自领域内的学术最高水平,也应该是遵守科学道德的楷模、弘扬科学精神的典范,相信新当选的院士们会同绝大多数老院士们一样,自重、自爱、自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容忽略的是,近年来之所以会出现“院士信誉危机”,有其复杂的社会根源。一些省市和高校、研究院所竞相用科研启动费、安家费、高额年薪、住房等来争夺院士,装点门面,以显示“政绩”和“实力”,导致“共享院士”、“双聘院士”和“兼职院士”等数见不鲜;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举办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要力邀院士出面;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也要借院士的声威;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更是想方设法请院士捧场。如果不铲除滋生腐败的社会土壤,如果不打掉种种不正常的“高附加值”,院士异化现象恐怕难以根绝。
今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在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包括院士们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重任在肩,使命崇高而艰巨。期盼此次两院院士增选吹来的这股清风,能催云化雨、涤荡尘埃,感召广大科技工作者更加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不慕虚荣、克勤克俭、求真务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贡献。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