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敏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2-26 2:11:23
从精英走向专才:大众化时代大学培养目标定位探讨
 
精英教育已成过去,那么大众教育将以什么为培养目标?前者从精英到精英,服务对象与培养目标内在一致。后者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是不是平庸标准将大行其道?

 

专才教育需要突破精英教育的固有模式,为大众提供成才之路。
 
提高教育质量是建设高教强国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了大学培养目标从少量精英走向大量专才的历史过程。然而大众化的消解作用,使社会公众对培养目标的认识出现模糊混乱,教学双方降低标准、放松要求、趋向平庸,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质量的滑坡。为此,有必要在多方采取措施的同时,认真研究新时期大学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问题。笔者认为,推进从精英走向专才的转化,可在为社会提供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各行各业、各学科、各领域的专门人才。
 
精英教育的理念是非
 
精英教育是历史条件的产物。精英作为一种比喻性说法,指社会生活中的稀缺人才。精英现象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相对存在。一旦条件具备,精英标准可以转化为大众素质。比如过去能读会写是精英。近代文化普及,人人能读会写,社会于是提出,只有读过大学才算精英。
 
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大学借助选拔机制,以少量精英为培养目标。精英因而享有了超出平均水平的教育资源,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推动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大学曾长期推行精英教育。大学文化由此形成了精英特色。精英意识成为教学双方用于自律的一套不成文规范,表达了一种不甘平庸、取法乎上的自我定位,对大学师生的自爱、自重、自立、自强产生了积极影响。
 
问题在于,精英教育是在资源匮乏条件下,把资源集中用于少数人的一种制度安排。不论选拔怎样进行,它都以受教育权的不平等为特征,并自发地倾向于扩大这种不平等。这是精英教育在现代社会屡受诟病的深层原因。伴随着资源日益丰富、分配日益公平的改革开放进程,精英教育必然为大众教育所超越。
 
精英教育的问题,在于它不得不把教育资源集中用于少数人,而忽略了大众、忽略了民生需要的方方面面,在根源上与“哲学家王”、“上智下愚”等一类的贵族意识、等级观念划不清界限。不过批判继承应是包容超越,而非割断遗弃,精英教育的局限不能成为全盘否定精英意识的理由。在这里,耐心细致地剥离取舍,有助于现代大学育人理念的锻造。
 
专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专门人才的相对数量,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据统计,2003年我国每万人劳动力中全时当量研发人员只有15人,而日本有132人、德国有122人、韩国有81人、法国有127人。
 
我国尤其缺乏世界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据检索,1993年至2003年的10年间,世界各学科最重要论文排位前20名中没有中国科学家,前百名中仅有2名;参与世界科学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为206人,占总数的2.26%。
 
面对全球化竞争,专才短缺遍及世界。据预测,2010年美国将缺少1000万名专才;欧洲即将面临专才和劳动力短缺双重危机;亚、非、拉则饱尝人才流失之苦。
 
然而综合国力竞争以专才为焦点。为此,欧洲和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地区均已启动全球揽才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涉及经费高达1360亿美元,以为确保创新优势吸引专才。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各行各业、各学科、各领域大批量高素质专才的迫切需求,十七大号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抓紧“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抓紧培养造就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科技领军人物,尤其要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领军人物”。温家宝总理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人才培养,要求大学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调查显示,学生要求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尊重自主意愿、发挥自身特长,让自己成长为专门人才。现代专才观以人为本,提出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人格与专长共生相长,把发展自我和服务社会结合在一起。
 
社会分工决定了专才教育的必然性。专才目标体现了对客观规律的认同和专业积累的尊重,只能脚踏实地前进,不可随意跳越。
 
中国高等教育坚持共建共享,需要走专才培养之路。面对用几十年时间赶超欧美几百年的现代化任务,面对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对大批量高素质专才的紧迫需求,必须发挥专才教育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转变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此不应心存疑虑。
 
专才教育理念重构
 
应当承认,专才是一个需要重新定义的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稀缺资源,概括了大学的培养目标与时俱进的变化。从科学发展观看问题,专才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格个性,肯定每个人的发展将成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专才是称职的现代公民,兼备做人的自觉和做事的能力。专才培养是教书育人并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不应仅满足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文明的需要,而且要对个体的发展以及个体间的交流与合作承担义务和责任。
 
专才理念继承了精英意识的合理内容,作为目标共识和人格规范,体现着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的统一,要求自立、自强、自重、自爱,其核心是不甘平庸,基本内容包括专业精神、自我超越和天下担当,表达了当代大学生高标准的自我定位、自我要求和精神优越感,及其成长为国家栋梁的志向意愿。
 
专才培养的特色在于强调专业精神。这是一种在专业领域追求卓越、崇尚完美的自我鞭策,体现为对学业的高度尊重、对学习的刻苦投入、对学术的满腔热忱和对真理的执著追求。
 
专才教育不同于精英教育。首先,它为大众提供了成才之路,主张所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教育资源,都有机会发挥其潜能和特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长为身心健全、社会需要的专门人才。其次,它把尊严平等推广到学术领域,尊重一切从根本上有益于人的发展的学术活动。所有学科专业没有等级贵贱,一切以社会实践为尺度。再次,专才教育的水平绝非注定比不上精英教育。这有点儿像当年的“大哥大”,虽然人们不能不承认它贵重罕有,然而其功能质量肯定比不上今天的普通手机。
 
专才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前提,因而区别于产业革命和工业化过程曾经赋予它的历史特征。大学培养目标从精英转向专才,适应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它促进了社会分工,体现了专业化需要和效率与公平原则,推动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新时期党把人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要求高等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使我们有可能兴利除弊,批判继承专才理念。
 
专才有别于通才,但兼容通识教育。通才根据掌握知识的全面性来判断人才,其理念体现历史局限。现代社会知识爆炸,通才目标渐行渐远,渐渐成为了不可能。通识属于现代人必备的知识背景,应当纳入专才教育。两者的关系是相生相长而非彼此取代。脱离国情求全责备,势必导致人格与专长的割裂对立,甚至有可能像当年“批白专”一样,再次干扰教育质量的提高。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