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陈欢欢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3-10 7:29:58
田静:精简奖励 清理“工程”
 
在十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多位科技界全国政协委员反映:量化指标、频繁评估、各种奖励等耗费了科研人员有限的科研时间和精力。
 
为评估评奖所累,却又不得不评,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田静的话说,这就像是应试教育,只能跟着走。
 
“科研工作,尤其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往往需要面壁十年、心无二用,一方面我们要求科技人员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另一方面又给他们很多诱惑和干扰。”田静希望能从政策和体制上减少诱惑、消除干扰。他建议,取消除国家奖励以外的各种政府奖励;除少数被广泛认可的计划,清理各种人才工程、计划。
 
温家宝总理在同济大学考察时曾说要培养“敢于仰望天空”的人才。但是各级政府、行业直至单位又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奖励和人才工程。田静说,这相当于告诉研究人员“前面有金子,赶紧低头捡”。
 
“因此还出现了许多本末倒置的现象。”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田静说:“争取经费,申请项目,发表文章,申报奖励、职称乃至院士,这本应都是搞科研最终的结果,但是现在却变成了一些人工作的目的,科研工作还没开始做,就想着要发表几篇文章。”
 
况且,各种层面的评奖不仅劳民伤财,还恶化了人才环境。
 
2007年,田静参加了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组织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走访考察了多个城市、地区和企事业单位。调研报告指出:“在科技人才管理方面,条块分割的情况仍很严重,各部门、各地区制定的人才激励政策缺乏协调和衔接……制定的人才计划和人才工程名目繁多……不仅造成政府资源的低效和浪费,也造成科技人才的浮躁心理和用人单位的攀比。各类检查和评估过于频繁,牵扯了科技人才大量精力。”
 
田静以自己参加的一次市级年度奖励评审为例,算了一笔账:要从申报的近600项申请中评选出200项左右的一、二、三等奖,奖励金额约1300万元;评审过程包括一次书面评审和两轮会议评审,涉及评审专家250人上下;参加评审答辩的每个项目约2~3人,工作人员不下50人。“考虑到厚厚的报奖材料准备、会议安排、会场及住宿等,保守估计也需要花费不少于1500万元的经费和1.5万个中高级人才的工作日。推及全国,每年约有一两千中高级科技人员每天花费1000元,只干了评奖这一件事。”
 
“这些奖中多少是有用的?”田静反问道:“国家之所以还不富裕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成果根本就没有用,却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精力和时间。而且这些评审专家都是院士、研究员等高级人才,应该安心作科研的,结果却整天忙于评奖。”
 
田静认为,应用性成果应该靠市场来承认,学术成就评奖应该靠同行评议。“但是现在却反过来了,应用性成果不但没有真正得到市场的认可,反而要以奖励来促市场;学术成果的评奖,很多评审专家连‘大同行’都算不上。”
 
因此,田静建议,取消除国家奖励以外的各种政府奖励,鼓励学会、协会设立社会性的冠名奖,逐步走向学术成就由同行认可,应用成果由市场认可的道路。国家奖亦改为以同行专家推荐为主。
 
另外,清理各种人才工程、计划,除少数确实发挥了实实在在作用并被广泛认可的计划以外,坚决制止造成国内人才恶性竞争和有名无实的各类人才名目,并停止设立新的人才计划和工程。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