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不同专业学者对话擦出思想火花 |
|
首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召开 |
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洪堡基金会共同主办 |
虽然参加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会,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力对日前召开的第一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的进行方式还是感觉非常新鲜。
刘力主要从事学习、记忆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次研讨会上作了一个关于学习记忆及基本认知过程的学术报告。在报告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他意外地发现,不仅是神经科学的学者,还有量子力学、天体物理的研究者纷纷向他提出各自的问题。刘力告诉记者,他以前参加的学术会议,参与者大多是本专业、本领域的学者,这次则是各个领域的专家汇聚一堂。
刘力说:“由于各个领域的学者思考角度不同,他们的许多问题都是意想不到的,甚至是非常奇怪的问题。”
“不过,有些问题虽然看上去并不那么专业,但却可以擦出思想的火花,一些我在原来的研究中没有注意到的问题,被其他领域的学者提出来了,对我今后的研究工作可能大有裨益。”刘力补充道。
这只是由中国科学院和德国洪堡基金会共同主办,3月13日~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的一个缩影。此时,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和洪堡基金会Schütte秘书长共同签署中科院—洪堡基金会关于举办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的合作备忘录还不到两年时间。
路甬祥在研讨会的欢迎招待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是中科院和洪堡基金会在合作促进人才培养与交流方面的新举措,其目的就是加强中德双方青年人才的交流,以期他们能够打破学科领域的界限,共同致力于前沿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并促进中德科技合作与交流。
路甬祥向德国客人介绍了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情况。
路甬祥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尤其是具有自主创新意识的科技尖子人才是决定知识创新工程成败的关键,而人才培养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科学家的培养,对于一个科研机构甚至是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以多种形式培养青年科学家,尤其是学科带头人仍将是中科院工作的重点。
路甬祥指出,欧洲国家有深厚的文化和科学传统,尤其是德国拥有一大批科学大师。他们的成才之道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他相信中德前沿科学研讨会能够成为中德双方青年科学家之间交流和沟通的新的桥梁和平台。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张忠全程参与了研讨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张忠回忆道,2006年5月,在路甬祥和洪堡基金会秘书长Schütte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后,双方确定了天体物理、生态、分子生物学、纳米技术、神经科学、量子力学等6个彼此都认可的前沿科学领域作为探讨的学科方向。
2007年9月,组委会在柏林召开了筹备会议,首先由中德双方组织者在每个研究领域共同提出各3类共计18个研究主题,然后投票决定了6个研究主题。
张忠说:“筛选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看能否产生最前沿的交叉学科的讨论,选题不仅要让本领域的科学家听懂,也希望能够让没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讨论。这样在基础研究中,大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深入钻研的同时,能够多考虑别的学科在类似研究中的动向,开阔研究视野,将最终激励一些新的想法的产生。”
而且,张忠表示,在会议的时间安排上,也特别注重交流环节,报告时间和提问讨论时间都是对半开的。
从会议进行过程中举手提问时的“手臂森林”和休息间隙三五成群的讨论团体来看,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取得了成效。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潘建伟的话也许代表了大多数与会学者的心声。他说:“这些选题都非常有意思,对我自己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延续下去,而且是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