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亮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08-3-31 12:56:43
评论:北大禁“网骂”并非小题大做
 
人们终于渐渐理解北大为何要将“网上不骂人”写入新校规了。此前,舆论出现两种对立的观点:有人认为此举有助于规范网络行为、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也有人认为这是小题大做。
 
这些天发生了几件事情。在第十三届央视青歌赛上,评委余秋雨因口误,遭到一些网友的谩骂。一些网友认为有“文化大师”之誉的余秋雨,居然把春秋时期的孔子,说成是战国时期的人,“这足以说明余秋雨的文史基础实在是一塌糊涂”。
 
北京大学教授、作家曹文轩近日在浙江某中学演讲,提到自己的作品《草房子》时说:“我写书是给学生看的,凡有学生处,皆知《草房子》。”此语一出,立即引来网民的攻击,认为“自比金庸、柳永不知羞”,“未免也自擂得太过分了点儿”。
 
这一周,因说错话而陷入“谩骂门”的还包括阎崇年、纪连海这些知名学者。他们为何一语不慎,就在网络上遭“千夫所指”?从好的方面说,这说明了高知识群体受关注程度高,以及公众对学术问题的参与热情。但是,无论什么时候,说错话都不是挨骂的理由,网络更不应成为滋长谩骂的温床。
 
真理越辩越明,在学术问题上,每个人都享有表达权和质疑权,但不享有骂人的权利,因为谩骂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和名誉权,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此外,学者、教授既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当然有说错话的时候,人们对此不应过于苛求。现在有一个更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为何在网络上,骂人者如此之多、语言如此之刻薄,而现实生活中很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为何在网络上,往往因为一句话就能升级为人身攻击,甚至迅速形成集体无意识喧哗?
 
笔者以为,在现阶段,网络交流是匿名的,而且相关监管法规也不健全,在现实中骂人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在网络上则不过是民事纠纷,于是一些人心中的“洪水猛兽”全跑出来了:有人爱揪住教授的小节不放,有人爱对学校的办学行为横加指责;高校个别教师之间由学术争论变为网上人身攻击,如此等等。这些现象既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改革发展环境,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和教师素质提高。北大拟将“网上不骂人”写入校规,正是看到了网络给师生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难题和挑战。
 
“网上不骂人”写入校规是一所学校的自律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这说明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公民意识的觉醒和行为自觉还有待时日。笔者期待,以北大“网上不骂人”写入校规为契机,全社会行动起来,从规范法律、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着手,引导人们文明上网,共同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