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数据显示天气异常
“50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雪了!”在1954年南方的那场大雪时,80多岁的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陶诗言院士,从中国科学院借调到总参气象局从事灾害天气和气象预报。他回忆说:“1954年12月江淮流域降过一次大雪,但也没有今年的大!”
一位从事气象研究的学者回忆当时在南京上学的情景时说:“当时南京地区降雪厚度已经没了膝盖,但因为那时交通、电力等现代化程度没有现在高,人们对交通运输、电力的依存度也没有现在高,所以雪灾影响远没有现在大。”
根据中央气象台提供的数据显示:1月10日~2月2日,我国共出现4次大范围的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其中河南东南部、湖北中东部、安徽、江苏、湖南、江西北部、浙江北部出现大雪,局部地区出现暴雪;江南大部及湖北东部、贵州大部、安徽南部出现冻雨或冰冻天气。4次雨雪冰冻过程涉及西北东部、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大部及西南东部等南方大部分地区,集中在黄淮南部及江淮、江汉、江南北部一带。
陶诗言说:“今年,南方多项气象指标均显示异常,多个地区降水、降雪量,冻雨和低温持续的天数破1951年以来的历史纪录,而且冻雨、降雪的区域相对集中。这样的天气,南方最容易出现‘问题’,南方遭受雪灾最严重的地区是从南京、武汉等地一直到淮河流域,受冰冻灾害最严重的是贵州、湖南两省。京广线一度瘫痪皆因为冰冻损坏了铁路运输的输电线路。”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湖南遭受的冰雪灾害为百年一遇,湖南省电线覆冰厚度达到30~60毫米,江西持续出现59年以来最严重的低温雨雪天气;贵州有49个县市持续冻雨日数突破历史纪录;安徽持续降雪24天,是建国以来最长一年;江淮地区出现30到50厘米厚的暴雪。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孙建华和高级工程师卫捷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今年天气异常是肯定的,地面观测的数据显示:中国很多地区温度、降水等多项数据均突破了1954年以来的纪录。”
孙建华说:“如果平均温度低1~2摄氏度,人的感觉就已经很明显了。而今年南方平均温度比正常情况低5度,贵州地区的温度比正常情况要低9摄氏度左右。”
孙建华还表示:“气候异常的情况不仅仅发生在我国南方,西北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已经覆盖了厚厚一层雪,而这些地区一般年份的冬季降水也只有几毫米,或者根本没有降水。”
事实上,在我国遭受冰雪灾害的同时,世界多个国家也同样遭受了灾害:伊朗、阿富汗,持续降雪并造成雪灾;伊拉克下了100年以来的第一场雪。
1月19日~31日,地中海中部的中东国家也遭受了大雪,造成以色列航班停飞,冻死数十人。美国东部、西部也遭受暴雪袭击。1月31日到2月1日,很多美国东部机场因为暴雪、冻雨和雨夹雪暂停开放。
各种条件耦合导致异常发生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罕见的冰雪灾害?要形成降水或者降雪,必须要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二是要使气块能够抬升并冷却凝结。
孙建华和卫捷表示:“南方的水汽本来就很充足,今年又特别充沛,这一点已经毫无疑问。凑巧的是今年南北方的环流也很异常,这导致了冷空气所走的路径不同于往年。在南方冷、暖气块抬升时交绥,形成了降雨和降雪。”
陶诗言在解释大气环流异常时,在纸上画出了4次冰冻天气发生时的大气环流形势图。他说:“气象学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阻塞形势’,简而言之,大气环流遇到高压带阻塞分支了。我们可以看到,我国4次冰冻天气发生时,均在东经90度附近出现了阻塞形势,而在正常年份,这一阻塞形势往往出现在东经60度附近。这一形势使大气环流在贝加尔湖地区遇到高压分为南北两支,南面的一支则是影响我国南方异常天气的主要原因。”
孙建华解释说:“如果在阻塞形势正常的情况下(在东经60度附近),冷空气从新疆地区进来,进而影响内蒙古、华北和东北,然后从东北地区出境,这只会影响我国北方地区,而对南方地区影响不大;或者冷空气从新疆地区进来后影响内蒙古、华北和华南,然后出海。而这次,南面的一支环流多波动,波动(槽前)的范围正好是南方气块产生上升运动的地区,这支环流经过孟加拉湾和南海,刚好又把水汽也带上来了。这次南方的雪灾也是南方系统和北方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卫捷说:“各种条件的耦合是造成这次异常冰冻天气的主要原因,一旦阻塞高压垮掉,环流调整,冷空气就会正常影响北方地区,南方的冰冻灾害天气就可能结束。”
气象学历史上遗留的硬骨头
其实,了解完冰冻灾害发生的条件就可以对灾害发生的过程一目了然。但是阻塞形势为什么会异常?南方冰冻灾害的机理是什么?
陶诗言也坦陈:“要想得出气象现象背后的规律很难,这就像黑匣子一样,将数据输入进去,计算机得出的只是结果。但是要得出原因很难,要解含有若干变量的方程组,这也是不准确的。我们至今还没有成熟的理论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我们没有,国际上也没有。”
卫捷表示:“阻塞形势研究是一个专门的课题,这是气象学上的硬骨头,阻塞形势调整的预报一直是气象学界的一个难题。”
孙建华则认为:“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次南方异常冰冻天气的研究还停留在资料收集的阶段,还没有到下结论的时候。就全世界的范围来看,本次雪灾也是二三十年一遇,因此也是小概率事件,我们也没有任何历史资料可以参考。”
孙建华和卫捷都是年轻的科研人员,没有经历过1954年的大雪。即便是现在已经退休的老科学家,那时也基本上还在上大学。
卫捷表示:“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气象观测网,70年代末以后有较完整、可靠的气象记录。限于历史资料的缺失,我们对过去的很多气象问题没法深入研究。
天气预报不准有客观原因
雪灾的出现也使气象预报部门成为被谴责的对象,有人质问预报部门:为什么不事先通知,早作准备?
孙建华表示:“气象预报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我们过去几十年天气预报科学的成就在于用数值模式把天气预报出来,但这并不是完全准确的。因为数值模式预报的准确率受初值的影响非常大,时间越长准确率就越低,而如果依靠预报员的经验来预报,准确率会更低。这次雪灾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几十年未遇,估计连预报员自己都不曾见过。”
卫捷也表示:“我们现在进行的天气预报考虑的因素还是有限的,而影响因素很多,像海洋、陆地、植被、太阳能量以及轨道变化对大气环流都有影响,但是这些因素我们考虑得很少。我们对大气活动的物理规律并没有全部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