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全国政协委员谈高教改革热点问题 |
建言大学学费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以及高校行政化 |
两会召开,代表委员齐聚北京,本周刊特别策划了高教热点专访。首批受访的全国政协委员对近来高教界所关注的大学学费、研究生教育改革、高校行政化等热点问题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日前曾有人提出大学学费应该上涨,因为可以用一部分上涨的资金来资助贫困生,对此观点,受访的4位委员均表示不应上涨。
大学学费不涨为好
对于大学学费,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济顺教授表示,在现在的情况下,从教育成本的概念来说,所收学费并不高,但是考虑到社会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地区差异,要普遍提高大学学费是不现实、不可行的,那样会影响教育公平。当然,随着物价的上涨,比如生活必需品的调价,学费的调整也具有合理性。但鉴于目前的情况,学费上涨还不是时机,即使要涨,也只能是缓涨,而不是大步跨越。
而对于大学生信贷问题,张济顺委员表示,这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的轨道,虽然银行呆坏账情况依然存在,但数量减少了。其中,除了学生的还款能力外,还有诚信问题、道德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辅导员到大学党委副书记、书记,张济顺从事了十几年的学生工作,经历了学生贷款从无到有,贷款额度从小到大的历程。
她表示,以前用行政手段保证学生还款效果还可以,比如以毕业文凭作抵押等。但现在不可能依靠这个手段,现在贷款体系比较成熟,政府应该通过金融机构来建立学生信用贷款体系,银行与学生之间直接建立了信贷关系,学校担保。当然,学生按照规定按时还款最好,倘若没有,那学生会留下不良信用记录,在社会生活中会遭遇很多困难,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在毕业以后按时还贷。
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韦苇教授表示,对于一些公办院校,如果没有教育部强有力的支持,仅靠学校和学生的学费来说,学校费用并不很宽裕。平心而论,学校不会通过本科阶段所收的学费而赚钱。但对于提高学费的意见,她表示不同意。在她看来,现在的学费已经让老百姓叫苦连天。所以,学费决不能再涨,反而国家还应加大投入。比如贫困学生的补助等。
韦苇委员表示,在中小学,国家已经加大投入,甚至有人提出高中免费,所以,对于来自农村、低保家庭的学生可以考虑享受助学金待遇,助学金、奖学金要加强,因为目前我国的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能够承受。当然,在目前高等教育已经趋于大众化的情况下,家长负担一部分是应该的,但国家应该出大部分费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郑兰荪表示,大学学费涨价说也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没有具体的操作性。比如贫困生的认定,什么样的学生才是贫困生?目前我国各阶层分布非常复杂,这使得贫困家庭和贫困生的认定有一定难度,一些实际上家庭并不贫困的学生也可能拿到补贴或助学贷款,不一定能保证资助款项真正用到贫困学生身上,也是这种方案难以实行的原因。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表示,学费不应该再涨。她认为,对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来说,现在的学费并不高,但对于多数人来说,负担实际上已经不轻。不过,王玉凤也表示,实际上大学学费维持现在的水平就已经是下降了,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大学学费也有一段时间维持不变了。
对于大学生的贷款问题,王玉凤委员则表示,重要的不是如何解决贷款或者是资助的问题。在她接触的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中,真正有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提供给他们才重要。
因为有的贫困生在资助中不知不觉产生了依赖思想,更有极少数的贫困生拿到资助以后挥霍,这样的学生虽然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所以,在王玉凤看来,学校尽可能地设立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精神是最重要的,让学生在劳动中既能收获知识,又能有一定的收入,才是最好的办法。
研究生教育质量下滑,是不是培养机制出了问题,对于改革,尤其是收费和学制问题,委员们的反应比较强烈。
研究生教育改革应重质量
郑兰荪曾经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两次提案反对研究生收费,基于他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与科研经验,提出基础学科本身就不吸引研究生,国家应该想办法鼓励学生就读,如果采取收费的办法对此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相反的是,理科学生在国外更容易申请到奖学金,因此这些年我国实际上流失了很多基础学科的研究人才。
目前有研究生院的高校纷纷进行研究生教育机制改革,基本上还是每个学校的自主行为,制订出的政策也各有不同。郑兰荪介绍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改革的一些措施,学校把原先作为研究生助学金的资金改为奖学金,学校仍然保证并且增加研究生培养费用的投入,学习努力、成绩突出的学生会通过奖学金,获得相当于甚至高于改革之前的公费研究生的待遇,而且奖学金每年一评,可以促使研究生努力学习与工作。这种把奖学金分配变得更加灵活和贴近实际、学生的负担也没有加重的改革措施还是不错的。对于基础学科的研究生来讲,还是要多支持和鼓励。
郑兰荪还认为,实施类似的改革措施还要注意科研经费的分配问题,科研需要经费无可厚非,但是目前我国科研资源的分配并不完全公平,不少老师把许多精力用于跑课题、跑经费而不是搞科研。如果研究生培养的经费全部来自于教师的科研经费,就有可能加重这样的问题,这是需要警惕的。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应该保证学生的基本需求,然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一步补贴,鼓励好学生作深入的研究,这样的方式更适合研究生的培养特点。
韦苇委员认为,一些学科的硕士生从三年制改为两年制,是失败的。一些高校没有仔细研究学制的标准,有些甚至只是主观地将一些“冷门”专业改为两年制。例如把理论学科改成了两年制,但是招生时又是一级学科招生。她以所教授的经济思想史为例,由于属于多学科交叉,课程要求知识水平非常高。但在现在的研究生考试中,一般又不涉及经济思想史的内容,很多学生也不了解,原来学习别的专业的学生,甚至是些原本学经济学的学生进来后都没有任何基础,进来后第一年只能学一些学位课和外语,紧接着第二年就要写论文,根本没有时间学习专业课,甚至连开题报告都不会写,这不但为难他们,也为难老师。在很多老师看来,大家都不满意两年制,主要是这种安排没有给学生留出学习专业课的时间。
因此,韦苇委员表示,研究生的课程改革应该因专业而异,最短也需要两年半的时间,目前第一年多为一些学位课,至少应该留出半年的时间让他们学习专业课,加之写论文找工作的时间,至少需要两年半,否则导师要么完不成任务,要么只能马马虎虎“糊弄”学生,培养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果非要压缩不可,她认为只有本硕连读或硕博连读才可以适当压缩。因为学生本身就是尖子生,课程体系打通以后,不重复授课,才有压缩的空间。
张济顺委员表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以来,主要出发点是个人与导师、学校都要分担一些研究生培养成本,让研究生知道学得好才可能得到资助。同时,在学期间,研究生还要参与导师的研究项目,以及靠自己的劳动收获来完成学业。这样的机制,方向是对的,但实施过程当中也有一些问题,如导师是否有项目、文理科不平衡等,都需要加以研究和改进。
张济顺委员建议,要大力发展各种来自社会的奖学金和研究资助基金,目前这种社会的资助太少。而设立这些资助研究生的基金会,也是对国家奖学金的一种补充。
王玉凤委员表示,目前的研究生质量下滑和扩招有一定的联系。由于扩招,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就瞄准考研的目标,对考研科目花费了很大的精力,但总体素质并不高。这样的学生,在读研期间,其水平和素质就会有所欠缺,而读研期间要想再弥补又不大可能。同时,也和导师的责任心、指导水平等密切相关。所以,她认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并不仅仅是如何培养的问题。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之间的冲突呈上升趋势,如何化解高校行政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呢?委员们发表见解。
高校行政化需刹车
郑兰荪认为,如果说前几年还只是有这种趋势的话,那么现在在高校已经完全行政化了,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比如,在高校里,院长、系主任应当不是一个官员,只是一个服务职位,当院长意味着要牺牲自己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教学科研时间来为老师服务,有的学校还有轮流担任院长、系主任的惯例,原因就是如此。现在情况就有变化了,比如学院院长对应处级、副院长对应副处级等等,学术职位演变为行政级别,大学也由教学科研机构变成一个行政机关。原先大学老师可以直接到地方挂职,为地方服务,现在如果在地方挂一个处级的行政职务,那么必须要求这位老师在学校里担任过相应职务。
郑兰荪认为,大学作为一个教学科研机构,评价老师必须依据学术标准,而不是职务的高低,如果反其道行之则是很荒谬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从主管部门来讲,首先不应该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来管理大学。此外,目前社会上的官本位风气也影响到了大学,必须要转变这个观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把行政管理的习惯和说法在大学中套用。
韦苇委员告诉记者,高校行政化也是这几年的政协会议上大家议论较多的。尽管教授收入提高了,但还是有人宁肯不当教授也要当处长,有些学者甚至“奋斗”一个“双肩挎”的行政职务,然后享受待遇。
不过,对于教授治校的观点,韦苇委员也表示,教授治校需要的是学术治校,而不是各方面的管理,可以在学校发展、学术建设等方面进行把关,让校长能够听教授的意见就可以了,至于一般的行政事务,还是需要一支管理队伍。
王玉凤委员表示,对于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她认为,对于一些长期脱离一线教学的管理人员来说,有可能产生官僚作风,管得过严会制约教学。比如现在的工资改革、教授评级等,往往用一个标准或者一张表格来衡量所有的教师,事实上没有兼顾到个性化。(原题《高教改革步履维艰》,载于《科学时报》2008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