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上午,一起以“院士评选”为名诈骗敛财的案件在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开庭审理。被告人关制钧虚设“中国管理科学院”非法吸收“院士”,借机收取高额“评审费”。包括众多著名国企高管和高校教授在内的50余人上当受骗,受骗金额达280余万元。
一个打着“中国管理科学院”名号的夫妻店,居然让这么多国企高管和高校教授上当受骗,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在常人看来,著名国企的高管,高校的领导和教授,这些应该都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是高素质群体,可是为何这些精英人士却在一个莫须有的头衔面前丧失了起码的警惕,从而自甘上当受骗?
骗子的行骗手法其实很低劣,因为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目前中国内地的院士还仅限于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管理科学院院士。而且院士作为一个学术头衔,向来都是授予在学术研究上有突出成就的科研人士。
国企老总既不是科研人员,也没有时间搞学术研究,他们要“院士”的头衔又有何用?原因也许有三:其一,国企老总们贪欲太大,什么东西都想要,连本不属于自己领域的院士名衔也想揽入怀中;其二,有了院士身份的粉饰,好打肿脸充胖子,借机抬高身份,同时为以后的晋升积累资本;其三,他们知道这个所谓的院士根本就是一个假院士,但即便如此也愿意花钱消费,因为有时候很多东西能以假乱真。
网友们分析得好,国企老总好骗的根本原因在于,“钱不是自己的,买来的头衔却是自己的”。这实际上已与公款消费无异。值得关注的是,花十几万买个“院士”头衔,类似的镀金时下似乎已成了某些群体的潜规则,学历和头衔在他们身上已经异化成为装饰门面的道具,而不再是一种学术荣誉。
然而,在这种越演越烈的学历崇拜面前,面对越来越多的“公款评审”、“公款学费”,法律却显得相当尴尬,明明是公款消费,居然不知道该如何定罪。其实,无论是贪污、侵占、挪用,还是其他,都应当尽快界定,以堵上这个漏洞。
而在案件所揭示的现象背后,还暴露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本该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院士的评选,为何到了国企老总那里,就成了一件可以用钱来摆平的事。倘若国企老总们总是以这样的思维定势来看待学术头衔,来看待荣誉,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很多的学术头衔都可以花钱来买?同时也意味着我们的国企老总可以发挥巨大的能量,再严肃、再难办的事情,到了他们手中,都可以演化为很轻松、很容易搞定的事?
院士是一个很神圣的称号,它让人充满敬意。打着“院士”的旗号行骗,伎俩虽小,骗倒精英一片则让人侧目。当我们连做学术的起码严肃性都丧失时,做人的严肃性也就会随之成为一个问题。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