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科学研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换句话说,这不是时间的事,但却和时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任何一个点子、一个实验、一项课题,从最开始在自己的脑海中冒出火花,然后收集资料、查阅文献、选择药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更改实验、深入实验,到得到产品、表征产品、获得数据、分析数据,再到写文章、修改文章、选择投稿期刊、投稿、审稿、按照审稿意见补做实验、进行对比分析、再投稿、接收,再到文章发表,然后进行横、纵向研究,深入研究、反复实验、反复投稿、拒稿、投稿,直至最后想法实现,课题结束。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少则几年,多则一名科研工作者,甚至几代科研工作者的科研青春,都要在科研探索中慢慢流逝。
在漫长的科研周期中,什么能让我们乐于将青春时光花费在简陋的实验仪器前,让我们乐此不疲地一次又一次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不向困难低头?是什么让我们面对被拒、被批得一无是处的论文时敢于重新做实验,重修补数据,大修文章,继续投稿?这其中起着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科研兴趣。
科研兴趣是一个人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有了科研兴趣,我们才能够抛开杂念,静下心来做实验,精心写文章,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揭开一个谜团的浓厚兴趣上。当一个人失去了科研兴趣,他就失去了在这一领域深入发展的机会。其实,当我们不想继续手中的实验时,并不是因为课题自己不懂,并不是自己对这个领域不了解,并不是因为实验条件差,并不是因为外界压力大,而是因为自己失去了科研的兴趣,失去了对课题进行深入全面研究的执著。如果有科研兴趣,搞催化的人也可以进行复合材料的加工与制备,学数学的也可搞好物理、化学。因为任何一门学科具有博士水平的人进行3~5年的深入学习都是可以掌握的,关键在于兴趣,在于自己的心态。
做好科研需要有浓厚的兴趣,要有一种追求科研境界的精神。那么写文章呢,怎样能够写出有价值的论文?光有写作兴趣能够做到吗?发表在《科学》、《自然》上的文章都是有价值的吗?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有价值的呢?我认为能够为其他工作者所认可,在别人开展相关研究时能够用得上的文章就应该算有价值的文章。需要强调的是,写文章贵在一种坚持的精神,一篇文章看似简单的几页,但却凝聚了作者太多的心血。单纯罗列数据,用EXCELL、ORANGE生成图表,告诉读者我用红外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用XRD测了结晶度,还做了DSC、DMA,最后又补做了核磁,实验结果表明,在多少度有什么峰,多少度峰强增加了,并得出结论。我们不能说这样的文章不好,说它没有价值,但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缺乏一种坚持精神。在写文章时,我们是否愿意为在一幅图中多表达一些必要的信息而在电脑前作上半个多月,是否为了将文章的前言写好而详细参考了几百份文献,为了设计一个点子苦想一个月,为了调整一下写作思路将全文推倒重写?
一个人的能力是在磨炼中逐渐形成的。写文章贵在坚持,贵在持之以恒,为了文章微小的提高我们应再去补看50篇文献,为了文章整体结构的统一我们可以将成稿推倒从来。要相信那句真理,坚持就是胜利。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
《科学时报》 (2009-10-26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