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建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12 23:29:26
选择字号:
杨建业:“非物质科技遗产”亦应重视
  
北大一位年过八旬的汪老教授仍在坚守着他那“不合时宜”的专业——植物形态分类学。随便拿出一个什么植物叶子或茎干,他都能一口报出该植物的学名、科属。“大跃进”时的1958年,该学科曾被认为“脱离生产实际”而不得不中断研究。好在运动结束后,还是很快被“正了名”。倒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该学科遇到了真正的困境:因为细胞、分子研究的日益深入,基因检测技术已能更好地判定植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植物学的这门基础学科已越来越被人轻忽,快成绝学了。但汪老教授觉得,这不能成为忽视植物形态分类学的理由:“总不能每见到一片叶子都鉴定一下基因吧。”由于轻视基本功的训练,学界业已出现许多常识性的错误。一些科普读物,居然将用来榨取橄榄油的“油橄榄”和人们常吃的“青橄榄”混为一谈,或者将沙漠里的“红柳”误认为与“杨柳”同类。“要避免这样可笑的错误,即使在生产、生活中,中医也需要辨认草药,林业部门也需要辨认树木,这门学科也是有用的啊。”汪老教授说。(据《中国青年报》)
 
类似这样的例子,各行各业恐怕都在所难免。譬如笔者所在的行业——煤炭业,因为上世纪90年代市场不景气,许多煤炭院校被迫改校名、拓宽专业面,纷纷转行搞材料等热门专业,使得原有的煤田地质专业队伍几乎被打散。谁知“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变化太快,已经等不到30年了),近几年,由于石油危机,要搞煤转化,开发深部煤田,风向又转过来了,煤炭业忽然又红了起来,煤田地质又成香饽饽了。可“兴业如同针挑土,败业如同水推沙”,此时再恢复原有的教学科研水平又谈何容易!只好将就着开课办学,如此培养的大学生,水平可想而知——当然不能适应基层厂矿的要求。于是,板子又打在高校上,说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但请大家都想想,这种局面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们这里一家著名的煤炭研究所,原来孢粉学的科研水平在全国煤炭系统都是数一数二的。但那些年因为不适应“市场”了,不仅研究队伍被打散,连积累了几十年的珍贵的孢粉化石标本都当垃圾物处理尽净了!处理时为图省事,竟直接从三楼往下抛撒!最近,为研究需要,笔者须制备一批褐煤的粉煤光片,但询遍全国,并先后委托国内数家专业磨片室磨制,竟没有一家能磨出符合要求的褐煤粉煤光片!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20年前一个很普通的技术活儿,如今也几乎成了快要失传的绝技。
 
现在,我们不是忙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吗,那么,非物质的科学技术遗产要不要抢救?像植物形态分类学、煤岩学、孢粉学、磨片技术等所谓不适应“市场经济”,但长远看却未必没有大用的学科、工种难道不可以看成非物质的科学技术遗产吗?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9-11-13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