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立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2-3 9:31:34
选择字号:
《袁隆平传奇》:以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袁隆平传奇》,贾建湘、隋国庆、刘铭著,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定价:22.00元
 
袁隆平,一个蜚声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世界顶尖级的农业科学家,他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种子的发明人。他以一粒种子使人类不再饥饿,使世界充满希望。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几何”曲线,他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生物”图谱?
 
种子是什么?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能使幼小的孢子体枣胚得到母体的保护,就像哺乳动物的胎儿那样得到充足的养料;种子还有种种适于传播或抵抗不良环境的结构,为植物的种族延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袁隆平,一个蜚声世界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世界顶尖级的农业科学家,他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种子的发明人。他以一粒种子使人类不再饥饿,使世界充满希望。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几何”曲线,他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生物”图谱?相信许多读者是心存崇敬之情与好奇之心的。由贾建湘、隋国庆、刘铭三位先生合著的、由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袁隆平传奇》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平凡而伟大、普通而传奇、质朴而精彩的袁隆平。
 
报告文学,既是报告,又是文学。报告的根本特质是真实,文学的基本特征是生动,即一篇好的报告文学,必然是坚持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和谐统一。读《袁隆平传奇》,笔者发现,这种和谐统一实质上是建立在袁隆平先生人生经历的实在性与命运际遇的传奇性的完美交集之上。作者对这种完美交集的准确把握,犹如“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杂交”出优势一般,给了我们一粒细小而力量无穷的“印象种子”,给了我们一个简单而精彩无限的“印象隆平”。袁隆平先生一生致力于优质种子的研究,种子就是他的生命,而他也就是一粒给人类带来福音的神奇的种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以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塑造人物。作者把主人公放在各个典型的历史环境之中,放到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冲突之中,放到时代大潮的波峰浪谷之中去刻画主人公的性格,展示人物的风采,使得袁隆平的形象典型而饱满。
 
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9月1日,第二年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袁隆平江西德安县老家的房屋被日军炸毁,他们一家不愿做亡国奴,无奈之下扶老携幼向大后方逃亡。1938年,在到达湖南桃源县境内的第二天,无辜民众遭到日寇战机轰炸和机枪扫射,死伤无数。袁隆平一家因躲在石板桥下才侥幸逃过这一劫难。战火烽烟下苦难的童年生活,在袁隆平幼小的心灵播下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种子。逃亡至湖北宜昌,他不慎跌落波涛汹涌寒冷刺骨的长江,险些命丧激流之中。从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在大风大浪中游泳,搏击风浪,养成了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顽强精神。作者对主人公生活细节的选择十分准确、独到而有代表性,由此塑造的“隆平形象”真实、独特而典型。
 
在我国三年特别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袁隆平饿着肚子潜心全力研究高产“月光花红薯”以解决饥饿问题,获得了丰硕成果,却不受农民欢迎。因为红薯是杂粮,“吃少了不经饿,吃多了却反胃”,农民兄弟的一席话把袁隆平惊醒了,他迅速转攻水稻研究,完成了人生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袁隆平选择了水稻,他同时也选择了世界!”1960年春,他在观察稻秧长势时,发现一蔸形态奇特“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激发了他产生“天然杂交稻”的灵感。随后,为找到促成“天然杂交稻”的雄性不育株,他苦苦寻觅了4年,直到1964年7月他才在安江农校水稻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水稻不育株!1965年秋,他撰写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权威结论,开创了水稻研究的崭新时代,但“文革”即将爆发,中科院院刊《科学通报》发表此文后即被停刊,如果没有搭上这最后一班车,杂交水稻的成功不知会推迟多少年。1966年,他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受到批判,60多株杂交水稻秧苗全部被砸。1968年发生了“5·18”毁禾事件,并被人诬陷为科技骗子。1969年6月,他被下放到溆浦县低庄煤矿劳动锻炼。他与助手像候鸟一样不知疲倦地往返于湖南与海南之间。在海南,他们住茅屋草舍,白天在田间劳作,夜里点蜡烛查找资料。在云南,他们遭遇地震,租住的房屋倒塌,差点活埋在废墟之中。为寻找“雄性败育野生稻(野败)”,他们如探险队一样辗转于荒野、沼泽。1970年,助手李必湖与海南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的一次平常交谈,成为发现“野败”的重大转机,从而出现了在杂交水稻研究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一次次的山重水复,一次次的柳暗花明,都是一些小小的平常事件引发,就像一粒种子,有时被风吹落他乡,有时被水冲至河谷,一切都显得那么偶然;然而,一次次的起起落落,一次次的命运转折,又像一粒种子,遇到了合适的阳光、水份与空气,就能够破土而出,发芽开花,一切又显得那么自然;面对挑战与挫折,他愈挫愈奋,攻坚克难,面对转折,他审时度势,抢抓契机,就像一粒种子,“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生命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总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夏衍《种子的力量》),一切又显得那么必然。作者非常准确地把握了偶然、自然与必然这三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把一组组反映成功与失败、可能与现实、喜悦与忧伤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熔于一炉,写得跌宕起伏、九曲连环、引人入胜。这种充满人生际遇感与沧桑感的时代大势与使命安排,非常真实地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然而又超现实地演绎出一出震惊世界的科技神话,构成了袁隆平绚丽多姿的人生画卷,充满了传奇色彩。
 
袁隆平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改写了历史。作者用饱含深情与极富说服力的数字来说明袁隆平对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如果全球有50%的稻田都种上杂交稻,那么每年可以增产1.5亿吨粮食,能多养活4亿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对袁隆平的赞美用笔雄健、用情深挚:“袁隆平这位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在杂交水稻科学研究中以‘舍我其谁’的气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功,震惊了全世界,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是的,胸怀民生,服务世界,这是一个真正的无国界科学家所应有的品质与胸襟,也是获得成功的人的必然操守和动力。”通过对主人公奉献精神的泼墨铺陈,揭示出作品深刻的时代意义和社会意义:奉献的人生才是最崇高的人生。一粒优质种子,意味着生命的延续与传承,意味着生命的裂变与扩展,意味着生命的长度与宽度,意味着生生不息,意味着繁荣发展。这不正是袁隆平一生真实的写照吗?
 
本书在谋篇上既注重首尾圆合、一气呵成,又注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作品以主人公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为主线,主要采取按照时间先后层层抽丝、圈圈剥笋、依序推进的叙述方法。同时倒叙、穿插、旁补、辅充以世界水稻研究动态与各类学说、主人公的求学、爱情、婚姻、家庭等情况,呈广采博收之势与大气开放格局,提高了作品的跳跃感和可读性。如第二章《充满挑战的大学生涯》描写袁隆平在课堂提问“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得正数”时,插叙了2001年3月袁隆平与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在人民大会堂同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两位大科学家关于“数学与农业”的关系的谈话,令人印象十分深刻。本书共分九章,既编织出主人公的主要成长脉络,又调动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由于作者注意调动多种“结构”手法,把一部长篇作品写得起伏跌宕、涟漪迭起。在语言方面,作者把散文的笔法运用于报告文学的写作,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熔于一炉,文笔洗练生动,语言形象鲜活。例如《引子》第一段:“水稻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植物,每当夏日,在宽阔的田野上,在蜿蜒不绝的青山环抱之中,那绿色的秧苗青翠欲滴,就像一位充满活力的少女,向四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文笔清新,语言优美,而且借景生情,情景交融,氛围浓厚,一如茅盾先生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指出:“好的‘报告’必须要具备小说所有的艺术条件——人物的刻画,环境的描写,氛围的渲染等等。”《袁隆平传奇》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文学”报告,更是这样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
 
《科学时报》 (2009-12-3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