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李虎军 来源:财经网 发布时间:2009-2-3 11:5:44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汶川地震前兆之谜

PS-100“HRT”波接收站网结构示意图
 
“5·12”汶川地震至今已有八个多月,灾区也在平静之中迎来了震后第一个春节。
 
但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退休研究员钱复业和赵玉林的内心,或许依然难以平静。
 
就在春节之前,这对夫妇和20多位同行在2009年1月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可能会引发极大关注和争议的论文。
 
他们在论文中表示,设在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的一个观测台站,从2008年4月30日起,就记录到汶川地震的短临前兆。尤其是在5月12日凌晨,这个台站更是记录到了超过平时观测标准偏差10倍的“讯号”。
 
孤独的红格台
 
当时,这两位已经退休10多年的老人彻夜未眠。在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后,他们赶在汶川地震震前十几小时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5月12至13日,在以红格台为中心的600公里至800公里的环带范围内,将发生7.9至8.4级的地震。”
 
不过,遗憾的是,两位老人并未向职能部门报告其分析结果。或许,他们的心中有很多顾虑。
 
实际上,他们的分析结果即便准确无误,恐怕也难以提前做出有针对性的准备;毕竟,600公里至800公里环带这个范围太广,而且往南已经出了国境线。
 
赵玉林告诉《财经》记者:“当时只有一个台站在工作, 没有办法给出具体震中位置,这让我们非常痛心。”
 
据他介绍,至少需要三个台站的观测记录才能确定震中。但由于雷击仪器损坏、导线被盗、缺乏维护经费等原因,在汶川地震之前,川滇地区布设的四个试验性地电台,只有红格台仍在工作。
 
“这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地震可以预测、预报,在可预见的将来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是可行的。”研究人员在论文中表示。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的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期刊,也是地球科学领域最有影响的国内学术刊物之一。
 
HRT波的争议
 
赵玉林和钱复业对地震监测预报的探索始于40多年前。早在1966年,他们就在河北邢台实验场进行地电观测——观测地震发生前后,由于地下形变造成的电阻率变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带来的游散电流,使地电阻率观测受到严重干扰,赵玉林和钱复业的研究也陷入停顿。
 
但令这对老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儿子、目前在天津海泰光电科技公司工作的赵璧如加入了研究的行列。
 
赵璧如提出把孕震过程、产生前兆的机理视为“黑箱”,仿照工业生产中通常使用的“探伤”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数学计算模型。此外,他还利用通讯中的码分多址(CDMA)技术,研发出PS100型远程监控大地电测仪系统。
 
2004年,中国地震局投入150余万人民币,支持在川滇地区布设四个试验性的地电台,并采用了PS100系统。
 
这四个试验台站的建立,与钱复业、赵玉林等人2003年底提交给中国地震局的内部报告有关。他们在报告中称,中国西部地区未来三年内存在7级以上乃至8级特大地震的可能,建议在川、滇地区增设地电台站。
 
钱复业、赵玉林等人,还提出了潮汐力谐振共振波(简称HRT波)的概念。他们认为,HRT波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地震波概念的波,而PS100系统精度高、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捕捉到HRT波,“台网记录到这种波动时,则预示地震即将来临。”
 
他们2006年曾在《国际地震动态》杂志发表论文称,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巨震发生之前约三个月,出现了周期等于潮汐力周期、振幅异常增大的地电潮汐力谐振波(HT波);地震前两天,则出现了“一种在地壳多孔岩石孔隙流体中传播的声波”——地电潮汐力共振波(RT波)。
 
《国际地震动态》杂志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对《财经》记者说,编辑部之所以发表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的论文,并不一定就代表认同作者的观点,而主要是为同行提供交流和争鸣的机会。
 
实际上,对于钱复业和赵玉林等人提出的HRT波概念,一些地震研究人员并不认同。对于HRT波到底来自哪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波,都有不少质疑的声音。
 
能否实现突破?
 
据赵玉林介绍,他们的系统自2004年运行以来,记录过不少于20次地震的HRT波前兆,其中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国外。
 
不过,由于难以区分一些干扰,比如不同震源的叠加,系统也出现过多次错误判断,或者说“虚报”。
 
2004年的印尼特大地震前,这些研究人员根据地电台观测到的信息,就曾经误以为川滇地区会有大地震。
 
赵玉林说:“后来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从远处震源传来的信息。而且,由于距离(印尼特大地震)震中相对距离更近,南边的红格台总是比北边的冕宁台先记录到异常。”
 
在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主任刘杰博士看来,钱复业和赵玉林等研究人员“发展出了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他们有什么预测意见,我们也会重视。”
 
他同时告诉《财经》记者,这个方法也“虚报”过一些事件,但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目前所有的地震预报方法“不可能一有异常就是地震”。
 
刘杰还说:“从科研的角度出发,这种新方法值得鼓励,值得进一步发展。”
 
许绍燮也表示:“尽管他们还有一些问题说不清楚,但这个方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信息。有价值的信息多起来以后,对地震的认识才会更清楚。”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的前身——分析预报中心第一任主任梅世蓉则对《财经》记者说,钱复业和赵玉林做研究非常艰难,“只剩下一个台站的话,怎么搞预报?如果多给他们添几个台站,机会也会多一点。”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
 
发E-mail给: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