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众多湘籍人士达则兼济天下的抱负类似,1941年出生在湖南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朱经武也颇多豪情。这位物理学教授在1987年成功地将超导温度提高至零下180摄氏度,开创了高温超导研究及应用的新纪元。同年,朱经武出任由美国得州及联邦政府资助、全球规模最大的美国休斯敦大学得州超导中心首位主任。2001年他开始担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
如今,已经是俄罗斯工程学院、美国科学院、美国人文及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等六院院士的朱经武不甘寂寞,在即将退休前大手笔打造香港科大的高等研究院,希望将香港科大变成东方的普林斯顿。
1月5日,香港科大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合作成立了高等研究院。1月20日,朱经武接受了《科学新闻》记者的电话专访。
“东普”愿景
科学新闻:你曾经说建立东方的普林斯顿是你人生的第四个梦想,现在已经在香港科技大学建立了类似普林斯顿的高等研究院。能为我们描述一下你心中的东方普林斯顿吗?
朱经武:我们(香港科大高等研究中心)仿照普林斯顿,愿景是一样的,希望成为学者的朝圣地,但是与普林斯顿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不同的是,我们也强调应用和实验,要与学校打成一片。
科大高等研究院的设置是10名代表世界最顶尖水平的永久性成员、20名visiting fellow,40名associate fellows和60位学术新秀。至于说学科发展方向,我们的做法是先找大师,再建大庙,如果(来的大师)各方面都一样,我们就选择那些本校最强的领域。
我们强调与学校打成一片不会给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造成教学压力,因为现代的研究大部分都是“教学相长”。研究中,大部分内容都要与学生交流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原来的与大学本身完全脱离关系)的做法也正在调整,也在努力与学校和各个学院打成一片。
科学新闻:建立这样的高水平研究中心需要很多的资源,特别是资金支持,但是经济危机让包括科大在内的很多香港高校的基金缩水,科大高等研究院这方面情况如何?
朱经武:因为高等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要承担学校的一部分教学工作,他们的经费有45%来自学校、政府和企业界投入等科大的常规(薪金)途径;55%则来自一个12亿港币的基金会的利息,开始时候有4000万(港币)的启动基金。
金融危机当然会让基金会受到影响,而且也不好意思去“圈钱”了,但是(支持高等研究院的)钱已经在这里。而且高等研究院需要非常高水平(的大师),不是一下子都要把钱花掉,我们觉得需要5~6年的时间来让高等研究院各方面都备齐,这样每年所需要的花销就不是很多。
考评设想
科学新闻:落实高等研究院之纯粹尖端研究, 势必涉及考评体系。大陆长期以来像SCI那样的考评体系给大家很大的压力。高等研究院即使短期不作考评,中长期也需要一份给支持者和纳税人的答卷,如何处理这方面的问题?
朱经武:我本人就不相信SCI。那天我们开(高等研究院成立的)会,一位知名期刊的编辑讲到他们的期刊,我的朋友也是我们(高等研究院)的一位同事Aaron Ciechanover(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马上大声讲,说他的文章根本不在乎SCI,也不管citation。当然,我知道一开始也要有个参考数据,但是这个不能太过分。至于你刚才说到的压力,我想我们找到的都是一流的人才,他们对研究院、对学校都有承担(的义务)。我们对社会的交代,就是看他(研究院招募的大师)的存在是不是影响了大局。他们的压力是很大的。例如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都是非常competitive的,那么好的条件,如果做不好,你都受不了外面的人看你的冷眼。
科学新闻:“外面人的冷眼”实际上就涉及到了同行评议的问题,吴瑞先生生前曾经指出,中国还缺乏平等交流、就事不就人的科学文化,而高等研究院所需之自由探索精神,这种科学文化就尤其重要了。
朱经武:我在美国很多的committee都作过,确实有一些人,当面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写(考评)的时候很严肃。我想(中国达到这一步)需要时间,中国说到底讲科技的发展很短,不是改革开放一开始,而是钱多了以后才这样(大发展),才十几、二十几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与其他地方)真正的差别是来了爱因斯坦,但是爱因斯坦到这里也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学术进展,但是他促进了institutionalization(体制化),因为爱因斯坦去了,就有很多人来了。真正衡量一个大科学家,不是今天看他有什么发明,明天有什么文章,而是要看总体的东西。但是这就需要大学在战略上对他有信心,他也不会辜负你的。
人才战略
科学新闻:香港科大的高等研究院已经有了什么样的人才加盟?是如何网罗人才的?科大近年来引进的人才很多,你是否被认为是“挖墙脚”?
朱经武:高等研究院的确吸收了几位大师加盟。像200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Ciechanover把他实验室的一半都搬到这边来。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化学生物学家Paul Schimmel也在这里建立了他的联合实验室。而且他来了,风投也跟着来了。
来的人和高等研究院的顾问很多是我的朋友,不过我想吸引人才首先需要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对于科研是不好作规划的,作(宏观)规划的是政府,像能源战略,研究者看到这些规划自然会考虑如何将自己的研究贴近(需求),而不是替这些研究者作规划。
而且现在全世界只有一片安宁之处,那就是东北亚,现在(中国)内地高速发展,全世界都聚焦在内地,这时香港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世界与内地交流的)平台。
至于说挖墙脚,别人也在挖我们的墙脚啊!去年夏天我们商学院的院长就变成了政府公务员。比起港大、中大(香港中文大学)来,科大比较年轻,坏处就是校友资源不多,好处则是没有历史的包袱,(引进人才的)决定说做就做。
科学新闻:高等研究院会面向内地开放吗?内地科学家从中会有什么机会?你觉得高等研究院的建立对香港教育和内地教育体制会有什么影响?
朱经武:高等研究院假如与内地分开,闭关自守是肯定没有前途的。在已聘任和打算聘任的10名永久性成员中,还没有内地背景的人,但是我们希望在40名associate fellows中,会有一些(香港)本地和内地的学者。
香港吸引到很多人才,就是缺乏leadership,香港又是金融中心,所以高等研究院也可以成为孕育高科技创业的中心,这对内地也有促进作用。
我不觉得内地的体制对双方合作的影响会很严重。这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磨合的过程。虽然现在内地的钱(科研资助)出不来,这边的钱进不去,但是大家也可以一起分享好的想法。
《科学新闻》 ( 科学新闻09年第3期 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