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战略与新企盼 |
蒋国华:对新一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几点希望 |
|
去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设在北京市大兴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于2009年1月7日又正式发布公告,列出36个教育问题,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所有这些都表明,新一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不仅将指明未来二三个五年计划内中国教育发展的改革思路与重点部署,而且将决定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在21世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战略方向。
认真学习和研讨温总理讲话精神,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是非常必要的。兹不揣冒昧,对新一轮《规划纲要》提几点希望。
第一,希望此次《规划纲要》能再一次掀起我国教育界解放思想的高潮。改革开放30年我国教育发展及取得的伟大成就,本质上如同国家整个改革开放事业一样,应归功于邓小平,归功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件理论武器。现在,我国教育改革业已经过30年,成绩卓著,自不待言。然而,从改革的曲折进程和旨在跻身世界教育强国的伟大目标而言,说“摸着石头过河”也好,说渐进式改革也好,毋庸讳言的是,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教育改革亦已进到深水区,如若用流行了十多年的一句话说,那就是“教育部门已经成了计划经济最后一个堡垒”,换句话说,教育系统的改革滞后已经有拖国家改革后腿之嫌。因此,在国家层面上如何继续推进教育的体制机制改革,学校管理严重行政化的局面到底向何处去?学校自主权到底要不要?如果要,又如何才能落到实处?显而易见的是,所有这些问题之解决单靠教育行政部门是极为困难和吃力的。因此,此次由国家制订和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一个重要契机。
第二,希望此次《规划纲要》能像1993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一样,再次庄严重申:应在本届政府任内“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能否达到4%,乃是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战略方针能否真正贯彻落实的试金石。邓小平同志说过,“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同样,不给足经费而“靠空讲”教育如何如何重要,也不能实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国策目标。其实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就预见到会出现教育经费拨款不到位的尴尬窘境,他告诫全党同志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儿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更何况,4%还不是一个什么难以企及的高目标。如果说在20年前4%还算与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多,那么在今天,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行将过去的时候,这个4%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更明显地扩大了。此次借由国家制订和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之机,如若能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占GDP的比例从现在3.32%(2007)的基础上哪怕提高1个百分点,则教育幸甚,改革幸甚,国家幸甚!
第三,希望此次《规划纲要》能像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一样,再一次庄严重申:“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进步”,但“我国科技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还比较少”。总书记还语重心长地呼吁:“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更加迫切地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懈进行创造性实践,以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我国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是花朵,教育与人才是根基。科技创新乏力,本质是教育一年又一年培养出的人才“平而不尖”、创新乏力,“高分低能”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毋庸讳言,病根在教育创新乏力。简单而又表面地纠缠在“教育公平”上做文章,是回答不了胡总书记心中两个“更加迫切地需要”的战略目标的。因此,此次由国家制订和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应当表现出像邓小平同志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度和胆魄,把教育创新真正变成国家战略,并大踏步地向前推进!
(作者为北京吉利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09-3-6 A4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