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观印象中,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并且近年来石油进口量在不断增加。于是国际上抛出了“中国能源威胁论”,指责中国旺盛的石油需求是国际油价飙升的主要原因。这类指责毫无道理。首先中国的石油消耗还没到能够影响全世界供求关系的程度。其次,中国在表面上是能源进口大国,但我们存在着大量的能源间接出口,不容忽视。
能源出口包括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中国的直接能源出口主要是煤炭和焦炭,特别是焦炭出口量占世界焦炭贸易量的一半以上。中国的间接能源出口则隐含在出口商品中。商品生产必然造成能源消耗。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Made In China”的标签贴遍了全世界,这些商品所消耗的能源,也随着其载体一起造福世界人民。如果计算其中的能源消耗,是一个不小的数值。
海关统计,2008年1~7月中国累计出口水泥1671万吨,按照吨水泥综合能耗0.14吨标准煤计算,光水泥出口就造成200多万吨标准煤的能源间接出口。其他类似鞋子这类商品能耗较低,但架不住出口量大,2007年我国出口鞋子81.7亿双,也相当于间接出口近百万吨的标准煤。从1994年起,我国的国际贸易一直都是顺差,并且在总体趋势上是贸易顺差不断增加,2007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我国2006年万元GDP综合能耗1.21吨标准煤(国内生产总值按2005年价格计算)。如果以此作为出口商品的平均能耗,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14217.7亿元,则净能源间接出口将近2.5亿吨标准煤,当年国内总能源消耗为24.6亿吨标准煤。
实际的能源间接出口很可能还高于这个数值。中国的出口商品多是一些能源投入高、商品附加值低、能源密度高的商品。2000年以来,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于初级商品,其出口比例已经从2000年的90%增加到现在的95%。在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又占将近50%。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能源消耗高于全部商品的平均水平。
这种能源间接出口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国的能源资源并不富余,已探明煤炭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11%,石油占2.4%,天然气占1.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7%,天然气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2%。如果一味地以出口为导向,将加快国内的能源消耗速度。
1995年,美国学者布朗写了一本名为《谁来供养中国》的书,认为世界粮食产量将无法承担中国过快的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十几年过去了,布朗所担心的问题并没有发生,中国的粮食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对于中国的能源进口,国际社会也同样没有必要紧张,中国不仅是能源进口大国,也是能源出口大国。倒是我们自己,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商品能耗,不能在收获贸易顺差的同时,把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责任留给自己。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09-3-13 A4 周末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