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侠是一位27岁的河南姑娘,2008年从华中科技大学拿到博士学位后,她直奔广东省深圳市做了一名企业博士后,一年拿到的补贴高达20万元。广东省人事厅的最新统计表明,近10年间,广东博士后人数翻了10倍。从今年(2009年)起,广东在全国率先大幅提高对在站博士后的日常经费标准,从每人每年5万元提高至8万元,属于全国领先水平。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珠三角地区一套具有广东特色的博士后培养模式已经形成,服务经济建设的特点十分明显。
待遇等同副教授
据统计,全省目前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230个,累计招收博士后3182人,已出站的博士后七成选择留在广东。中山大学是广东首个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设站20多年来,累计培养博士后900多名,是省内博士后培养的“大户”。
孟跃中教授是中大光电及功能复合材料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他认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博士后待遇的提高,有利于稳定研究团队。这是广东第二次在全国率先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第一次是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费标准从2万元提高到4万元。
“8万元已经相当于副教授的待遇水平,很有吸引力。”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郑利民直言。他表示中大也在提升对博士后的吸引力。去年(2008年)起设立的“师资博士后”正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师资博士后在站两年时间里,边研究,边做老师,出站后经双向选择,正式聘用为中大教师。
“订单式”服务中小企业
在深圳,博士后的研究常常跟着市场走。深圳市人事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的郝时飞说,深圳作为一个年轻城市,在人才和科研上是一个劣势,这“逼迫”深圳形成科研、企业和市场的“三方联手”。
一项新技术带来新增5000万元产值,创造这个数字的人叫徐永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的一位博士后。2005年,香港一家生产传统电子电容器的公司找上门来,提出更新技术的需要。他用了一年时间,研发出新技术,大大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2007年技术投产,2008年扩产成19条生产线,当年就给公司带来5000万元新增产值,新增利税1655万元。徐永进说,他正在研究更先进的超级电容器技术,该公司将持续对他的项目进行投资。
另一位女博士后李东霜研究的产品则是一种节能材料。把这种材料涂在玻璃上,可以给室内降温达10摄氏度,而产品成本仅是进口隔热材料的十分之一。李东霜说,深圳有一家新材料公司正准备将这项技术产业化,随着建筑物节能减排标准的实施,产品将大有市场。
“高校更重论文,我们更重成果转化。”研究院的负责人王臻介绍到,除了培养机制的创新,他们在人员激励机制上也大胆尝试:课题产业化后,博士后可以以技术参股的方式入股,参与收益。
记者了解到,这种以市场为导向,根据企业需求来定课题的“订单式”模式在深圳很普遍,利用博士后的“大脑”,为深圳众多研发力量薄弱的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
企业掏腰包培养业内精英
截至去年,广东自筹资金达1.5亿元用于培养博士后,占招收总人数的一半。此外,企业也“大手笔”出资培养博士后,从2004年开始,招商银行连续招收6批共25名博士后,李红侠就是其中一位。
招行培训中心主任罗开位介绍,博士后进站后需要到业务部门边进行实际操作,边研究问题。对于在博士后工作上每年高达几百万元的“开销”,罗开位认为花得很值:“即使他们出站后没有留下来,但能为金融业输送人才,招行也很乐意这么做。”
在珠三角还有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高端企业向博士们伸出橄榄枝。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国内唯一一家设在风险公司的工作站。“博士后进来后我们都当公司员工使用。”集团副总裁孙东升说,他们招收的博士后包括管理工程、化学、计算机、法律、生物、医药和环境工程等不同专业的博士后。这些博士后各尽所能,构成了公司的“智库”,参与公司战略规划制定、行业研究报告制定,还和具体项目经理一起做行业调研等工作。
通过博士后两年的锻炼,绝大多数人最终成长为企业内、甚至行业内炙手可热的人才。乔旭东就是该公司的第一批博士后,两年后他留下来,成为创业投资发展研究中心的副总经理,已经在公司“挑大梁”了。
洋博士研究荔枝龙眼
除了本土的博士后,近年来,来广东做博士后的“洋”博士也逐渐增多。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地化所等单位的科研实验室里面,都不乏洋博士后的身影。
华南植物园2006年招收的印度籍博士后Nagendra Prassad,在站期间的研究就很“本土化”。他进行了“高压提取荔枝、龙眼壳生物活性物质研究”,重点研究了荔枝、龙眼果皮中酚类物质的高效制备和生物活性研究,发现荔枝、龙眼的酚类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能力,同时在体外对癌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记者从广东省人事厅负责博士后管理工作的相关处室了解到,广东已出台了《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5年内,广东将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0个、工作站80个,新增省自筹经费招收的博士后2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