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千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26 9:14:19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长篇通讯:山区振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可持续发展呼唤制定山区发展振兴规划
 
从布什总统酷爱骑山地车谈起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酷爱骑山地车,这位山地车的铁杆“粉丝”,2008年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及要参加即将开幕的北京奥运会时甚至表示,他期待并希望能在北京的山间小道上骑山地车。
 
山地车是为在丘陵及砂土碎石道上越野而设计的自行车,1977年诞生后迅速风靡全球,并作为体育比赛中的新项目崭露头脚。
 
山地车为我国众多年轻人和健身者所钟爱,但是若问那些骑山地车的帅哥靓妹何谓“山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可能不甚了了。
 
山地(Mountain),指有一定海拔、相对高度和坡度的陆地,一般为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坡度陡峻,沟谷幽深。我国是山地大国,约有山地面积666万平方公里(含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69.4%。
 
一位对国土颇有研究的年轻记者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形象地说“如果将中国版图看作一只大公鸡的话,那么它的骨架就是由众多高大雄伟、不同走向的山脉构成。这或许是感受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的最直观办法”,并下了“不了解山地就等于不了解国土”的醒目标题结论。
 
遗憾的是,若围绕“山地”以上这样的基本国情和概念设问,不仅我国的年轻一代知之甚少,恐怕党政机关中的一些官员也会瞠目结舌,一头雾水。
 
描绘未来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
 
从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上看,中国作为世界瞩目的山地大国,迄今还没有制定出专门针对山区这一特殊区域板块的发展战略,山区(山地)发展研究亟待加强其系统性和整体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早在2004年就曾撰文指出:“山地是中国平原和城市的重要生态屏障;是河流发源地和水源涵养区;是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汇集区;是著名风光景观名胜荟萃区;同时,山地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是生态脆弱区。”
 
无论山区(山地)巨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本身,还是对面向世界科学前沿的山地科学基础研究水平,都必须有力地支撑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山地的重要不仅体现在生态屏障功能上,更体现在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上。”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邓伟指出。但非常遗憾的是,上述这两个“支撑”,无论力度还是广度,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都显得坍塌弛陷、困顿疲乏,极其的力不从心。所以,“关注山区、支撑未来”这个严峻的命题,毫无疑问地必须而且应当尽快地成为国家的战略思想。
 
早在2008年9月27~28日,中国科学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携手,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国山区发展战略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明确指出:实现山区可持续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的统筹与协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方面。这就需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更加开阔和长远的战略视野,分析和把握好山区与国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局。希望通过专家们的研讨,进一步理清山区发展战略,推动研究工作走向深入,为我国21世纪新山区建设和发展提供正确的战略思路和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玉台与会,就如何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要把山区发展放到全国区域发展的大格局中加以审视;二要深入研究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三要重点研究山区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四要积极学习借鉴国际经验。
 
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在讲话中就山区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五点建议:一要认识山区地质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复杂性;二要认识山区特殊的人文社会历史背景;三要认识山区的科学发展及其与国家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关系;四要认识教育与科技在山区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五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山区发展战略研究。
 
在会议主题的引导下,与会专家就中国山区发展现状、问题和未来挑战进行了深入研讨,在山区将成为奠定我国资源环境与社会安全基石方面取得了诸多所见略同的共识。
 
路甬祥是浙江慈溪人,张玉台是山东郯城人,陈宜瑜是福建仙游人,丁仲礼是浙江嵊州人。他们的出生、成长都是在东南沿海的平原地带,但这四位中国科教界举足轻重的领军人物,都站在了一个科学思想的高地,都不约而同地把敏锐的视线投向了山地。
 
历史的时针锵锵行走到2009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风暴,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沉着应对。年初,国务院会议指出,要加快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目前,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轻工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十个行业的振兴规划已经全部获得国务院原则通过,新鲜出炉,并且相对应的规划细则也已紧锣密鼓地陆续发布。这些刺激经济的“炮弹”发出的呼啸,对刺激经济、提振市场信心所起的作用毋庸置疑,而且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已经显现。
 
中国科学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研的专家们,正殚精竭虑思谋我国山地未来可持续发展,这十个行业振兴规划的酝酿及出台,无形中也给了他们诸多启示:践行科学发展观,规划描绘未来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是否也应该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考虑,尽快制定并实施我国的山区发展振兴规划?以科技创新作为纵身一跃的支撑,及早制定并启动中国山地科学重大长期研究计划?
 
我国大约一半的人生活在山区,这其中,比较贫困的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西部的山区。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员陈国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就是西部山区的大开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主任程国栋院士认为,我国山地特别是西部的山地,“上风,上水,上位”,位置非常重要。沙尘暴、黄河断流、水土流失等都与之有关,山地的生态屏障作用意义特别重大,“我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恰好也都在山地。发展山地经济,保障和改善山地的民生,不管是修路还是其他工程,难度都要大于平地和沿海”。
 
若不从系统工程的角度上治标更要治本地加以科学解决问题,实现我国山区的可持续发展不但很困难,甚至一时无从谈起。
 
苏明娟“渴望”的“大眼睛”在期待
 
话题还回到美国前总统布什酷爱的山地车。
 
布什的山地车在同类运动器材中堪称一流:它用太空碳纤维材料制成,在比较严重的碰撞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车的报价为3100美元,相当于2.5万元人民币。“不过市面上难以见到,因为它是布什根据自己的意愿向华盛顿一个自行车供货商订做的。”新华社编译的消息这样报道。
 
专家通过深入的科学调查得出结论:我国山区发展两极分化也很严重。个别发达的山区县人均GDP是欠发达的山区县人均GDP的30倍以上。2006年全国有6个山区县人均GDP低于2000元,有56个山区县人均GDP少于3000元,且大部分集中于西部山区,重点是贵州、云南、甘肃、宁夏等省区。
 
专家的调查分析数据也表明,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大部分山区仍处于传统农业和工业化初期阶段。按照钱纳里的人均GDP划分标准,从2006年的统计结果看,53.62%的山区县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和传统农业阶段,完全可以认为,山地(山区)的工业化是全国最薄弱的区域,是全国工业化过程推进的难点区、低谷区,更是全国工业化战略推进的最大阻力区。
 
就国土面积而言,我国绝对堪称山地大国;就勃兴的制造业而言,我国可谓是自行车、山地车的制造大国。但生活在贫困山区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西部贫困山区的人们,他们劳碌终生,虽然望眼欲穿,又有多少人能够买得起价格一般在近千元甚至数千元人民币的山地车?更遑论买得起像布什总统那样的奢华山地车!
 
1991年5月,《中国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拍摄到了7岁的苏明娟——她是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的学生。一双特别能代表贫困山区孩子“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题为《我要上学》的这张照片发表后,成为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苏明娟也随之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近二十年过去,中国的希望工程、扶贫攻坚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毋庸置疑,在中国的一些山区,还有苏明娟们“渴望”的“大眼睛”在期待着“读书”、期待着属于自己的“山地车”!
 
应该毫无疑问,含高原666万平方公里、面积如此之大的中国山地(山区),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攻坚区域,瞄准国际山区发展战略,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未来战略走向,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战略,明确中国山区在全国发展战略中的定位,推进中国山区全面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增强国家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中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研的专家们认为:必须通过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明确中国山区未来发展的方向、路线,明确山区发展如何与全国发展相协调,正确处理山区生存、资源开发(无偿或低价)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科学进行全国山区区划,创新山区文化和山区发展理念,合理进行山区开发的空间布局,有步骤地建设中国山地生态屏障,依靠制定山区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全国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
 
专家认为,通过实施中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首先是可以解决中国山区工业化发展问题(世界不少山地国家靠工业化变成发达国家),使山区工业化发展不是谋求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谋求有特色的工业系统,确保山区工业化充分体现现代工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在党的十七大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提到了“生态文明”这个概念。程国栋院士在去年初期召开的中国山地科学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指出:有别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等人类圈子的文明,生态文明是涉及到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更高层次的文明。我们应该以科学研究的敏锐眼光,深刻认识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了国家很好的顶层设计及区域总体功能规划,才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中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研的专家们还认为,通过制定中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还可以解决中国山区贫困问题,为整体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这也是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更是各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方面。
 
其三是解决中国山区聚落重构与移民问题,确定中国山区人口容量,重点解决因山区聚落分散而导致社会经济资源浪费,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与效益发挥,不利于建设现代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现代生产体系,以及不利于防灾减灾和生态建设等问题。
 
其四是解决山区生态补偿问题,这是维护山区生态功能的重要经济手段,是一种生态经济行为,是山区与受益区的公平交易,有利于推动山区发展。
 
专家们强调说,通过中央政府补偿、区域补偿、企业补偿,对山区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公共资源(如水资源等)、山区维护其他地区生态安全而牺牲发展的补偿等,全面推动山区的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加速山区现代化发展,支持中国走向大国崛起,为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强国目标奠定重要基础。
 
我国山区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缺失,将严重制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历史进程;我国的山区发展战略必须优先关注民生;山区的资源开发必须强化可持续管理能力;山区抵御自然灾害风险的应对能力薄弱;山区的发展研究亟待加强系统性和整体性;山区体制观念滞后性明显制约新山区、新农村的创新发展……这是中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的专家们调研的结论。
 
山区里受教育不多的苏明娟们,或许不懂得“山地”的英文是“Mountain”,但纯朴善良的他们内心深处懂得感恩;中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研的专家们,或许不见得都能对《我要上学》的这张照片耳熟能详,但他们的赤子之心懂得:只有山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共和国的社会和谐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科技创新作为纵身一跃的支撑
 
我国山地的保护、山区的发展需要科学的支撑,山地科学将为此发挥重要的作用。中科院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调研的专家们希望,国家应尽快从科技发展的战略层面,将山地科学研究纳入国家科技专项研究计划。
 
推进中国山地科学重大研究计划,专家们强调其重要性与必要性在于:
 
一、新山区建设关乎国家大局,山地科学研究亟待加强
 
我国人口与经济快速增长,突显山区土地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开发强度日益增加与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受的尖锐矛盾,频发的山地灾害对国家重大工程的影响和对山区城镇的威胁,将严重影响未来经济和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的国家根基。新山区的建设关乎国家全面小康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山区生态建设与保育关乎国家发展的生态环境安全持久保障的基础。因此,必须要全面加强山地科学综合研究,不断破解山地开发和山区发展面临的重大基础性、应用性科学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山区人—地关系协调机制,推动山区发展理论与技术的创新和重大突破,为新山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确保山区发展得又好又快。
 
二、着力发展山地科学体系,支撑山区发展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系统演化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陆地表层过程,山地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影响都具有放大作用。因而,国外一些重大的研究计划(如IGBP,IHDP,GTOS)都非常关注山地重大科学问题的探索,山地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和科学前沿。
 
全球65%的高山分布在中国,迫切需要加强“全球变化与中国山地”、“山地科学研究与国家持续发展”和“中国山地与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等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不断深入认知山地形成、演化规律和山地格局、过程与功能机制,促进山地科学体系建设,服务和支撑山区的可持续发展。这对系统地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山地科学理论和技术,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和重要的实际意义,对提高我国在国际山地科学研究领域的科技影响力和引领作用,也具有非凡的重大意义。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国人带来的灾难和警示,无疑是沉痛而又巨大的。据初步的调查与统计,汶川大地震至少引发了1.8万多处的次生山地灾害点,这种危害将会长期影响灾区的恢复与重建。
 
2008年10月9日至10月11日,中日两国科学家就地震减灾防灾论剑成都,中科院山地所研究员韦方强在会议上指出,山地灾害预警将成为震后山地灾害减灾的重要手段,亦是避免震后山地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韦方强提到的山地灾害预警,只是山地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如何在大地震造成的“天灾”与“人祸”中警醒,加强我国的山地科学研究、着力发展山地科学体系,是科学家应尽的“匹夫之责”。
 
山地多泥石流,山地多滚石、滑坡,山地复杂的生态及其环境经常是险象环生。虽然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但若能在未有亡羊之时,即能妥善地“补牢”、“筑堡”,做到依靠科技实现未雨而绸缪,岂不是更好?
 
今年2月22日,由中科院负责牵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长江上游坡耕地整治与高效生态农业关键技术试验示范”在成都启动。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跨越”,科技创新当是在“跨越”中最好的支撑。我国山地的保护、山区的发展,同样寄希望于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作为健儿在世界高度上纵身一跃的支撑。
 
山势高峻方称山地
 
今年7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我国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的同时,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确实具有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科学家中的有识之士指出:我国幅员辽阔、占全国总人口很大多数的山区(山地),是支撑国家未来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基地;山地、山区是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的极其重要的家园,是国家生态环境重要的安全屏障;山区的发展内需极其巨大,是中国应对全球化危机的战略后方;山区具有后现代经济的许多潜在优势,应该成为国家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山区的灾害频繁,是公共安全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焦点。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曾在早些年提出:山地包容了最多的少数民族,包含了不同的传统文化遗迹和环境知识,以及人类栖息地适应性变化的信息。山地展示的巨大而多姿多彩的地貌景观和传统文化,使其在旅游业——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宝贵的山区资源和旅游服务,对人类的未来具有十分重要的全球意义。
 
从国家公共安全和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山区的国家地位越来越显要,越来越受到全球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科技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已经充分体现在了海洋和太空的技术竞争,而山地(山区)仍是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空间区域。如何能够从国家战略层面思考和认识这个大问题,是国家前瞻性思考布局之关键所在。
 
制定并实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其重要意义不仅是“产业”和“行业”的——国家业已出台的十个行业的振兴规划,不能涵盖并囊括与山地经济发展有关的那些“产业”和“行业”,但是,山区(山地)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却直接关联与国家业已出台的十个行业的振兴规划,形成与这十个行业振兴规划的“复合函数”,特别是与纺织、装备制造、轻工业、石化产业、电子信息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行业的振兴规划密不可分。
 
制定并实施山区发展振兴规划,其重要意义也不仅是“文化”的——这从我国的山高林密的山地(山区)里,聚居了少数民族人口的绝大多数,包容了最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的丰富多彩以及“文化”最大程度的多元性、多样性,也从中即可管窥一斑。
 
科学家中的有识之士甚至提出:只有做到我国广大山区的振兴,才能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家层面上制定出山区发展振兴规划,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是国运所牵、国脉所系!
 
山势高峻方称山地。山地见嵯峨,历史荡回声:那是可持续发展呼唤山区发展振兴规划的回声。面对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雄伟的“态势”,面对知识创新时不我待的高峻“山势”,我们将吸一口新鲜的氧气,从业已安营扎寨的“大本营”出发,勇敢无畏地再作攀登!
 
《科学时报》 (2009-8-2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