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 计红梅报道]近日,长江上游5年来最大洪峰顺利通过三峡大坝。安全监测数据表明,三峡工程枢纽建筑物在洪水通过时,各项指标均在规定范围内,近坝库区沿岸地质未见异常。在此过程中,三峡工程发挥了明显的防洪、发电功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三峡工程是一项多目标、多功能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除防洪、发电外,它还具有航运和供水等多方面的效益。在这些效益中,防洪、航运和供水等属于社会公益性功能;而发电则属于经营性功能,是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功能在实际运行中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公益性功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对经营性功能构成了约束。那么,中国三峡总公司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关系的呢?
为此,《科学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三峡总公司相关人士,以全面揭秘他们的平衡术。
为长江中下游筑起防洪安全屏障
“在水库调度管理上,三峡总公司一贯坚持把防洪放在首位。”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明确表示。
据他介绍,在三峡工程建成前,长江中下游防洪标准过低,尤其是荆江河段行洪能力不足,洪水高出两岸地面数米至十几米,这一地区是洪水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地区。“因此,建设三峡的第一目标就是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曹广晶向记者透露。
2003年6月10日,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进入围堰发电期。按照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围堰发电期不承担防洪任务。三峡总公司按照国家防总和长江防总的要求,精心编制防洪调度应急预案,通过预泄和超蓄的方式,使三峡水利枢纽在那时就具备在荆江河段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发挥一定的滞洪错峰作用的能力。
2004年9月8日,流量为每秒6.05万立方米的洪峰通过三峡水利枢纽。为确保三峡水利枢纽安全、三峡机组发电安全、长江航运安全和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度汛压力,三峡总公司通过现代化的水情预报、监测手段,及时收集枢纽上下游水文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不仅准确预报了此次洪峰,而且提前作好了应急调度准备。三峡工程首次显示了滞洪错峰的防洪作用。
2009年汛期,三峡工程已达到其设计防洪能力,即使发生百年一遇的洪水也可保证下游安全;配合荆江分蓄洪工程使用,可保证江汉平原地区在千年一遇洪水条件下不发生大的灾难。三峡工程的兴建使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显著增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地区1500万人民和2300万亩耕地,可免受洪水威胁。
“三峡工程的防洪减灾效益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曹广晶不无自豪地说。
3200亿电量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除防洪之外,发电是三峡工程所结的又一硕果。
“自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以来,截至今年6月,三峡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200亿千瓦时,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清洁电能。”谈及这一功能,长江电力总经理张诚语气中略带骄傲。他表示,截至2008年底,三峡电站共有26台70万千瓦机组、2台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总装机容量为1830万千瓦,实际投产容量已超过位于南美洲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水电站,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水电站。
而且,三峡电站电能质量优良,上网电价远远低于燃煤电价,其优质低价的电能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如果按照1?誜8的度电产值比计算,三峡电站累计发电量所创造的GDP约为25600亿元,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记者了解,三峡电能目前主要送往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售电范围覆盖重庆、湖北、湖南、河南、江西、上海、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八省两市。三峡电站投入发电后,将华中、华东、华南电网联成跨区的大电力系统。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千瓦至400万千瓦的错峰效益。三峡工程的建设,促进了全国电力联网和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输电大格局的形成。
三峡船闸货运“6年超过22年”
2009年6月17日,三峡船闸安全运行6周年。6年间,三峡枢纽通过货运总量3.1亿吨,超过三峡工程蓄水前葛洲坝船闸投运后22年的总和。长江中上游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和贯通东西的航运大通道,社会效益明显。
据曹广晶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大坝上游至重庆600多公里的水浅流急的山区河流变成了水深航宽的渠道化航道,枯水季节可以增加下泄流量,增加葛洲坝工程以下长江中游航道的流量和航深,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汉口间通航条件,万吨级船队可以从重庆直达上海。
蓄水后,三峡库区船舶拖带能力大幅提高,船舶运输成本较三峡蓄水前降低1/3以上,航运运输成本的经济性优势明显,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三峡船闸的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促进了过闸船舶向大型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方向发展。
此外,三峡工程蓄水还有效地改善了枯水期下游航道航运条件,库区长江干线通航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明显好转,船舶运输的安全性大大提高。
谈及如何处理公益性功能和经营性功能之间的关系,曹广晶表示:“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三峡总公司是一个承担特殊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在三峡工程建设和运行中,三峡总公司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统筹处理好防洪、发电、航运和供水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枢纽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科学时报》 (2009-8-27 A2 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