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9-8-27 10:57:58
选择字号: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给“通才”拓宽通道 为“天才”开辟空间
 
暑期开始的时候,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把一份为期一年的“作业”布置给全校师生:清华新百年人才培养的使命与战略。而作为“开场白”,顾秉林只讲了一个问题——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这的确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顾秉林无比严肃地强调,这更“是一个极为重要、‘常讲常新’的问题”。
 
2011年,清华大学将迎来百年华诞。尽享辉煌的时刻,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百年,并聚焦于人才培养这个大学教育最初始的问题,个中意味引人深思。
 
“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和市场影响而忽视人才培养,尤其是本科生培养,是失去灵魂的卓越”,面对大学在办学方向上的迷失,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发出这样的警示。“本科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高等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危机的来临,对本科教育的反思与革新随之而起。
 
今天的清华,危机感同样存在。
 
有戏言称:“半国英才进清华”。事实上在国内,确实没有多少学校能像清华这样有着人才、学科、科研、生源的优势。“但这些优势都充分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了吗?”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的自问表达了一种忧虑。正如顾秉林所说,我们培养的人才距离“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的期望仍有差距,较之于优异的生源质量、高层次的师资优势、高水平的科研优势,我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还不够突出。
 
更现实的问题是,现在的大学所处环境、所担负的职能远非从前那般单纯。培养人才不成问题,但当大学同时面对科技发展及社会服务的需求时,要分清孰重孰轻并一以贯之地坚守并非易事。
 
“我们应当反思,是否存在一些教师对‘用人’的考虑超过了‘育人’、一些学生对‘学位’的追求超过了‘学问’?”顾秉林这样提醒育人者。他说,如果把大学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人才培养就是大树的根和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都是大树的枝和叶,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只关注表面的叶茂,而不去为根基浇水施肥,风光一时也许可以,但长期看就会吃大亏。
 
6月,清华招生办发布了一则消息:今年,清华将尝试打破文理科界限招生。他们解释说,这是给综合素质全面的学生提供的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选择机会,也是清华大学培养素质更为全面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又一有力举措。
 
仅仅几天之后,清华再次发布消息,百年清华园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建筑——清华学堂今秋将“还给”学生。从秋季学期开始,启动“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选拔最优秀的本科生,配备院士、“长江学者”等顶尖师资,使有潜质、有特色的学生脱颖而出。袁驷指出,实施这一计划,是清华总结因材施教的宝贵历史经验,探索新时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一次新的尝试。
 
一个月之内,清华接连“出招”,目标直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曾经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红色工程师”的清华大学深深认识到,今天的清华对于国家的意义,绝不再仅仅是培养“行业高手”,“每一个进清华的学生都是一件难得的玉坯,我们的任务是把他们雕琢成美玉,甚至是国宝、传世之作。”袁驷说。
 
4月29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意见》,提出将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优化学习过程为重点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思路。其中特别提到,将控制基础课课堂规模,增加高年级课程的选课灵活度,推动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学习,鼓励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他们提出,将“不拘一格吸纳选拔各类优秀学生”,为其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百年清华园,众多学术大师的印记为它留下了最好的名片,而当年,他们“非常”的“高考”成绩让人不能不佩服清华的眼力和胸怀——季羡林数学4分,钱钟书数学15分,吴晗零分。“在当时,只要有权威学者认可,清华照收不误”。今天的清华再次提出,“针对具有特殊潜质和潜能的招生对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条件,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政策”。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什么?跳出清华,记者向对高等教育素有思考的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求解。朱清时干脆地回答,“是体制,而非技巧。”“规章制度理顺了,育人者自会找到有效的方法”。他提到了杨振宁先生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时的量子力学老师,“他是美国的氢弹之父,讲课非常随意,从不备课,还经常出错。但杨振宁先生说很喜欢看到他出错,因为他出错时脑袋就像插上了两根天线,四处寻找出路,而就在这个过程中,杨振宁先生体会到了宝贵的洞察力。”
 
如今在清华,这样的大师,这样的景象已不鲜见。“全英文授课,全英文交流,讲台上经常出现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师生间没有拘束,甚至也没有台上台下、课上课下的分明界限。学生用流利的英语提问,问题尖锐而幽默,课堂上不时响起阵阵笑声”。这是清华新闻网上描述的软件科学实验班的普通一课。很难想象,正在讲授的是艰深难懂的理论计算机科学。
 
带领学生进入这一迷人世界的是计算机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姚先生的每堂课都是精心设计的,他会选择很多生动典型的实例,将学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之中。而他的课从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和教案。
 
近年来,清华在因材施教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继1998年开办“数学-物理基础科学班”之后,2003年开办“化学-生物基础科学班”之后,2005年,人文学院开始按“人文科学实验班”、“社会科学实验班”两大类招生,进一步探索综合性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姚期智先生发起并亲自主持了软件科学实验班;2009年,借助清华航天航空学院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并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力学学科推出的“钱学森力学班”,则将进一步探索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给“通才”拓宽通道,为“天才”开辟空间。2001年,清华出台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可在教学计划之外、培养方案框架之内选课,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自己量身定做“个人学习计划”。而另一引人关注的做法是,通过“二次招生”和校内转系,清华学生有多次机会在人文社科和理工科院系之间转换专业。名师授课的传统近年来也被清华极力坚守。顾秉林校长带领新生《走进量子世界》,杨振宁先生为本科生讲《普通物理》已成为校园里的平常事;2003年,清华在全国首开新生研讨课,2007年,又在全校本科生中开设大规模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课,清华希望以此使本科生尽早形成开阔的科学视野和跨学科、跨专业的思维方式,为学生进入宽口径的专业培养打下通识基础。
 
几个月前,清华宣布,为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将加大本科生海外派出学习力度,到2011年百年校庆时,预计30%的本科生具有海外学习经历。
 
挥别一个百年,清华将以怎样的气势走进又一个百年?顾秉林说,形成清华大学在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特色、新优势和新贡献,是我们在即将跨入新百年时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也是清华在百年华诞之际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必须发出的声音。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