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效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9-4 8:25:08
选择字号:
朱效民:科技人员不等于科普人才
 
科学家通常被认为是科普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国内官方和学者在统计时常常把全国各级各类科学、技术、工程等学会的科技人员直接等同于科普人才,并以拥有数以千万计的科普人才队伍而自豪。然而实际上,当前以科研创新为主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很难成为科普的常规力量,其科普工作方式往往是突击型、运动式的,常常流于形式化、表面化,被戏谑为“脉冲式科普”。
 
通过多方位的实地调研访谈,我们认为基层科普队伍的建设需要开拓眼界,不能过于局限在科技界,要大力推动我国科普队伍向多元化、常态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我国目前科普队伍的现状是,一方面随着科普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普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但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和项目,大量增加的科普资金甚至一时花不出去、不知该投给谁合适。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是依靠社会征集招标,让科普“千里马”自己找上门来和伯乐相见;或者是短期培训,试图通过突击办几期“科普黄埔军校”一举解决科普人才荒的问题,可实施效果看来也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基层科普队伍基本上处于自发、分散、点状分布、各自为战、极其弱小的状态,自身常常定位不清、缺乏科普意识,同时也难以被政府和社会所认同,进一步的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缺乏政府在政策、资金、资源方面的持续引导和稳定支持,缺乏科普方面的理论、知识、信息、人才等日常获取和交流机制,也缺乏行业方面的社会认同、业内组织和沟通协作。
 
科普事业的深入发展显然需要一支常规稳定和富有活力的基层科普队伍。笔者认为应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层面,主要表现在科普的政策导向、管理协调、宏观层次的组织策划等方面;二是社会层面,主要表现在各行各业的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以及科普志愿者方面;三是市场层面,表现在各种各样以科普为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文化传播公司、科普产品公司、展教展示公司、科普活动策划运作公司等。最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推进”的科普队伍格局。
 
为了加强基层科普队伍建设,首先应摸底调研,进行详尽的调查分析,了解我国科普队伍目前究竟处于一个什么状况。例如针对科学家,需要搞清楚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在职科研人员能够做科普、一年中有多少时间在做科普等等,退休的科学家又有多少人能够发挥科普余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弄成一笔糊涂账,甚至还陶醉在千万科普大军的空洞数据上。同样,其他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也需要深入调查清楚。
 
其次,科普队伍的概念需要拓展,不能一说科普人才、科普专家就是越高级、越著名的科学家越好。实际上,在基层如社区、农村、企事业单位、媒介、社团组织、学校、公司里有大量的科普能手、科普热心人和科普积极分子,他们既有能力,也有热情,是公众身边和生活中的“科普专家”,也将是建设常规科普队伍的中坚力量。前者的科普因太“高级”,常常注定只能是“脉冲式”的,而后者的科普却因很“实惠”,往往可以驻留“寻常百姓家”,其来源于百姓平常需求、服务于居民日常生活,因而可以成为真正常态化的科普。现在亟须要做的是为这些科普热心人提供工作认同、业务支持和发展空间,推动基层科普队伍向多元、常态、职业化方向发展。
 
再次,需要尽快建立各级各类科普工作信息交流平台(整合如政府科普政策、动态、通知;社会科普公益活动、展览、讲座;市场科普产品、服务、需求等方面的信息)、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如建立各类稳定、动态、权威的科普知识库)、科普人员学习培训机制(定期培训、系统学习、职业发展)、科普行业协调互动机制(合作互补、规模化发展)等,形成政府、社会、市场各个层面科普工作人员的相互认同、交流学习、合作共赢的氛围,不断充实、壮大基层科普工作的常规队伍,从而能够切实有力地支撑我国科普事业持续、深入、长远的发展。
 
(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科学时报》 (2009-9-4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