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2只蛩蠊的野外生态照片 宋克清/摄
[科学网 陈丹报道]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了解到,继中科院动物所王书永高级工程师于1986年首次在东北长白山发现中华蛩蠊Galloisiana sinensis之后,今年该所博士生宋克清在新疆喀纳斯又发现了1只雌性蛩蠊,是我国蛩蠊目昆虫第2只标本。经中科院动物所白明博士与王书永的鉴定,认为该蛩蠊是西蛩蠊属Grylloblattella的1个新种,为世界上该属的第3个种,相关研究论文正在撰写之中。
蛩蠊目Grylloblattodea或Notoptera昆虫俗称蛩蠊,英文名Grylloblattids或ice bug,是昆虫纲的一个小目(仅28现生种),起源于原直翅目-原蠊目(Protorthopteron-Protoblattids)的共同祖先,起源时间至少可追溯到上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其祖先为具有微弱飞行能力的半水生昆虫。它是昆虫纲孑遗类群之一,又被称为昆虫纲的“活化石”。该虫发育缓慢,完成一个世代至少需要7~8年,杂食性,适宜温度在零度左右,超过16℃死亡率显著增加,故高温是限制其迁移和扩散的主要阻隔。另外其成虫无翅,扩散能力很弱,种的分布区非常狭窄。
从化石记录和现代蛩蠊的分布分析,蛩蠊处于从有翅向无翅、从广布向狭布的历史演化过程。我国发现的第2种蛩蠊,对蛩蠊目的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提供了重要素材,在探讨蛩蠊的起源与地理扩散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昆虫区系研究的一大重要进展。
据悉,由杨星科和张润志两位研究员领导的这项研究,获得了铁道部中铁一院和新疆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资助。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