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怡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9 9:21:51
选择字号:
熊怡:大学教育呼唤人文精神

 
如今中国大学里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暴露出大学人文教育的缺乏,人文精神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大学教育中言传与身教的不和谐。
 
近来,高校及学术界丑闻不断,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新闻上榜率持续飙升,社会对于大学院墙内发生的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一边我们在就如何改革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加快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讨论得如火如荼;另一边高校学生自杀,教授、博导学术剽窃,学校领导贪污腐败,病床前解聘教授等等新闻频频上镜。在社会各界给予中国高等教育深切期盼的同时,学生、学者、学术乃至学校领导层的种种问题不断涌现,不免让人有些失望甚至于心痛,我们不禁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究竟怎么了?到底缺失了什么?
 
英国教育家纽曼对理想大学的观点是:大学教育的唯一目标是要使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正如纽曼所说:“大学教育是通过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目的。”大学教育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力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而如今,大学生悲观绝望层出不穷、大学教授弄虚作假、大学领导贪污腐败,大学管理僵化、冷漠……在笔者看来,诸如此种问题一方面暴露出我们整个大学氛围中人文教育的缺乏,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我们大学教育中言传与身教的不和谐。
 
人文教育是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通过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使人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体现的主要是以个人发展需要为标准化的教育观念,人文教育是对培养人文精神,致力于人的道德精神价值领域的一切教育的高度抽象。
 
如果大学仅仅传授一般的知识或技能,而缺乏一种人文精神,大学将不成其为大学。大学应成为社会先进思想的发源地,社会伦理道德的风向标、示范者;应成为公正、自由、平等等等这些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率先垂范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教师,还是从事行政、管理的工作人员,他们身处在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社会对于他们的道德要求更高。大学的人文教育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些通识课,让学生读读《论语》、《孟子》仅此而已,而是要将人文教育落到实处,“言传”不如“身教”。
 
在美国南方著名的孟菲斯大学,学校为一名工作了31年的黑人妇女举行了隆重的退休庆典,并将她的名字庄重地刻在了校内一座纪念碑下面的大理石上。这一举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再看看近日在网上争论得沸沸扬扬的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的自杀事件,不可否认学生自身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心理脆弱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事件的另一方——学校在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也令我们感到失望。大学的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体现在大学自身的一举一动上,否则再“人文”的教育也会被那相反的事实一笔勾销。
 
如今,大学里的“言传”与“身教”表现出极其的不和谐,“身教”显得那么单薄、无力。人们曾用“象牙塔”来比喻大学,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精神殿堂,学者们在大学里不受外界干扰,探求高深学问、追求真理。而现在,在我们鼓励大学师生走出“象牙塔”,更好地实现大学的服务职能,将市场机制的某些管理手段引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时候,市场经济犹如一把“双刃剑”,它给现代大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大学的理念越来越模糊,大学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的逻辑与社会的逻辑也越来越趋同。在外界现实利益的诱惑下,传统的大学精神正在被一些人所遗忘或抛弃,传统的行为准则正在被实用主义所取代,学术不端频出,官僚主义盛行,一些学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更有甚者,丧失学术道德。有些大学领导大会小会上大谈党风、作风建设,停留在口头的传教上,会下却是另一番行为方式。其实很多人都能分清对错,但为什么还是会明知故犯呢?其中有些不乏私欲膨胀、道德瓦解的,还有一部分是意志薄弱、从众的,就像坐在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明知火车偏离了方向,但是谁也不敢跳车。一方面跳车有风险,在跳车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将被整车的人抛弃。留在列车上,大家的命运是一样的,前面的路或许更好走,一旦下车,就等于选择了另一条路,要自己一步一步重新去走。“下车”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大学中的教育者、管理层如何自律并将大学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儒家历来倡导“内圣外王”之道。面对目前我国大学的现状,大学首先应该确保自己“内圣”,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言传与身教并行,不断发展与完善自我。只有走“内圣”之路,方可赢得社会的公信力、美誉度,也才能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而实现“外王”。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教师)
 
《科学时报》 (2010-1-19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