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基础研究”获重要进展 |
|
我国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记者近日从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获悉:该医药研究院联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国内著名科研院所承担的这项基础研究,经过项目组专家5年的合力攻关,已按计划完成既定的研究内容,该课题初步结题。
在9月天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吴以岭院士在会上作了《脉络理论及其学术价值》专题报告。该项目坚持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原则,系统整理历代医家关于血脉及脉络理论的相关论述,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多学科知识对其科学内涵加以诠释。专家介绍,该项目通过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规律开展的深入研究,阐明了通络干预对以微血管损伤引起的心梗、脑梗、糖尿病并发症三大难治性疾病的核心机理与确切疗效。
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并建立辨证诊断学会标准
络病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独特组成部分,是研究络病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应用理论,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机状态,系统研究络病理论对于提高现代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近年研究提出络病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时空与功能统一性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及治疗,首次形成系统络病理论,初步建立“络病证治”体系。
吴以岭院士指出,脉是一个独立的组织器官,有它自己的结构、功能与代谢特点,也有其共性发病机制与病理环节。与西医学将心血管、脑血管、周围血管病等各自独立进行研究的作法相比较,脉络学说显然具有整体系统的特色优势,更便于寻求血管病变的共性发病规律、病理环节及防治策略。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研究者提出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概念,这也与近年西医学提出的“泛动脉”和“大循环病”概念相吻合。
研究发现,“脉络-血管系统病”具有多个病变环节,如络气郁滞/虚滞为“脉络-血管系统病”的始动病机并贯穿病变全过程,血瘀、痰浊、热毒为病理产物和继发病机,损伤脉络形体形成“缩”-脉络绌急与血管痉挛、“窄”-脉络瘀阻与动脉硬化、“闭”-脉络瘀塞与血管阻塞或闭塞等,以及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发病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等三大难治性疾病。
与过去从瘀血、痰浊、毒邪开展的血管病变防治研究不同,这一研究揭示了络气变化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始动作用,体现了气血相关的脉络学说理论特色。进而阐明了“脉络-血管系统病”病理演变及通络药物干预的效应规律,建立对血管病变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脉络理论,借助现代研究方法开展3469例血管病变患者临床调查,病种涵盖从内皮功能障碍至急性心梗、脑梗及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病变。研究人员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以病理环节为纲,病位、病性、病人、病势为目,最终建立了“脉络-血管系统病”辨证诊断标准,这一标准已经被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
揭示社会心理因素对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
在不久前召开的美国心脏年会上,专家指出心理压力与心血管病间存在着紧密关系,“脉络-血管系统病”的提出则进一步为人们揭示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研究者从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及全身性NEI(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相关性切入开展研究,指出情绪刺激等社会心理因素、过度疲劳和过度安逸等不良生活方式在血管病变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证实,通心络可以改善血管局部病理损伤,效果与西药辛伐他汀相当,改善全身性NEI网络稳态失衡则优于辛伐他汀,显示出复方中药干预血管病变的独特优势。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在过去的研究中,对于血管病变多围绕血管内皮开展研究,而对血管外膜则较少论及,事实上,外膜不仅构成了血管的支撑结构,同时还集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于一体,对血管功能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是血管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积极的“参与者”。
项目研究以“营卫承制调平”为指导,从营气与血管内皮、卫气与血管外膜的相关性切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血脂、高血糖等往往先损伤血管内膜,高血压、心理压力等因素则常先影响血管外膜,内、外膜通过各种信号通路相互影响并累及中膜,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痉挛的发生。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通过调节交感/副交感神经,抑制血管内发生的氧化、炎症、免疫损伤等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项目从“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同时开展研究,对更全面认识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通络干预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临床研究疗效确切
通过对“脉络-血管系统病”的一系列研究,对通络药物干预以“微血管损伤”为共性核心病理机制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脑梗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疗效确切。
据了解,该项临床研究使急性心梗介入或溶栓后心肌无再流是世界医学界的难题;在对通络干预脑梗死治疗的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对于糖尿病并发症,通心络通过改善肾功能,减缓糖尿病肾病进展;在心律失常治疗领域,通络干预也取得了良好结果。
专家介绍,目前做为全球性流行病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国内外众多医学专家都在不懈努力,现代医学对于心梗、脑梗的介入、溶栓治疗见效快,但严格要求时间性,对于后遗症治疗需要应用多种药物协同作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况且长期服用大量西药存在着很多毒副作用,而中药通络干预使用一种药物即可以从多途径、多靶点干预病变的全过程。国家973项目“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提高了心脑血管病中药防治水平,弥补了现代医学不足,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证实脉络学说指导血管病变防治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