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封颖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29 7:55:37
选择字号:
封颖:科学探索,不差钱差什么
——从瑞士太阳能飞机谈起

 
2010年7月初,瑞士心理医生和冒险家伯特兰·皮卡德(Bertrand Piccard)的阳光动力(Solar lmpulse)太阳能飞机在飞行26小时后,安全降落在瑞士帕耶那机场,成功完成了首次夜间试飞,下一步预计将于2012年前启动其环球飞行计划。
 
这架飞机已经并且还将绘就世界航空史上的三重奇迹。第一重奇迹是技术上的:美国、英国、意大利都曾制造出过太阳能飞机,但都是军事用途的遥控机、无人机,而阳光动力飞机是世界上第一架零燃料、载人、立志于民用的太阳能飞机。第二重奇迹是资金、组织和速度上的:航空科技从来都是尖端科技,发展航空从来都是政府行为,这架飞机则是由“外边人”组织研制的,瑞士“公家”没投一分钱,且从萌生想法到样机诞生可谓“超音速“——只花了短短6年时间。第三重奇迹是梦想层面的:飞机将在2011年进行世界上首次纯粹依靠太阳能、无污染、昼夜不间断的载人环球飞行,在每个大陆起降一次,用15天环球飞行——这将实现“科幻之父”凡尔纳150年前的梦想。这样的三重奇迹为什么诞生在了瑞士?对中国有何启迪?如果说我们“不差钱”了,那我们还差什么呢?
 
我们还差一点科学探险的精神和制度支持。
 
科学探险精神,即由于科技工作探索未知领域独具的内禀性特点,要求必须以探险精神从事科技工作,建筑在理性认识基础上,符合客观规律性的精神和态度。当前,在中国讨论、关注和重视科学探险精神,提倡构筑中华民族的科学探险精神,无论是从现时需要或长远计议,都十分重要。从历史来看,由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与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重儒学、轻科学和讲中庸、求执中等正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使中华民族在具有许多优良传统品质的同时,也存在着科学探险精神相对缺乏的缺陷。
 
伯特兰·皮卡德出生于欧洲一个著名的科学探险世家。祖父奥古斯特是瑞士物理学家,1931年驾热气球到达1.6万米高的大气同温层。父亲雅克于1960年乘坐深海潜艇到位于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探险。伯特兰1999年实现了第一次热气球无间断环球飞行,被公认为20世纪人类的最后一次伟大探险。在欧洲,这样的科学探险世家还不在少数。为什么有科学世家的说法?指的就是科学探险及其创新精神的传承和熏陶,代代相传,百年树人。笔者认为,中国科技走到今天,需要提倡不惜为人间利害无关的科学探索和真知而献身的“傻劲”,树立“不顾一切利害得失夷险安危,但求其中是非直曲真假正误”的理念,涵养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胸怀。
 
中国科学要想创造奇迹,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科学探险的制度支持。科学研究的精神实质就是用科学来探索和研究人类未知领域。很多时候,科学探索是在前人基础上往前走,这种研究是属于常规性研究,靠的是循规蹈矩、扎实刻苦;而有一些时候,科学探索是探险性质的“探路”,是做前人从未做过甚至从没有想过的事情,甚至有点“异想天开”、“胡思乱想”,这时候开拓的就是全新的领域了。例如,微波本来用于军用雷达通讯,但美国科学家柏西·斯宾塞(Percy Spencer)突发奇想,提出用微波热效应来做饭,发明了微波炉,这就完全跳出了原来的框框,用另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微波的应用。
 
近年来中国网络英雄辈出,新能源和低碳发展也红红火火,在短短十几年中也可以与西方试比高。但是互联网、“数字经济”、“低碳经济”这种带有里程碑性质的新事物、新观念为什么没有首先产生于中国?为什么总是在人家先发明之后,我们再急起直追?以后人家说不定又出什么新花样,我们又只得紧追下去。为什么?缺乏的还是一种看似抽象的科学探险精神。比尔·盖茨在中国青年中是英雄、偶像,但是人们在钦羡其积累财富能力时是否想到他当初首先是出于对电脑的着迷,是一种执着探索的兴趣,发财只是其结果。这种纯粹出于兴趣的科学探险精神与古希腊阿基米德对数学、物理的着迷是一脉相承的。原创性的科学发明和理论的创造,依赖的是这种精神。以这种精神而有所发明的人可成为天才,他们创造出某种新的理念(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然后在实用层面分为两支,一用于改造自然,一用于改造社会,亦即技术与实用型的社会科学。李约瑟写的《中国科技史》就曾具体谈到过,说中国的科技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突破性的成果。笔者觉得,科技发展有两个过程:一个叫做“build up”,就是把事物建起来。但如果建起来后就不管了,那也发展不了多少。因此,还得有一个“break through”,就是打破原先的事物格局,不断去撞击那层“天花板”,一旦突破就又上升到一个新境界了。
 
美国兰德公司的评论一语中的:中国科研能力尚缺乏深度、独创性和突破性。反观我国科研项目,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是跟踪、追随国外,在制度设计上对探险、自立门户、另辟蹊径的研究并不鼓励,这就说明现有科技制度对创新本质和创新激励制度的理解还不很到位。比如说,现今但凡填写一个科技申请书,必有“国内外科研进展”这一栏,“973”、“863”、“支撑”莫不如此;而如果国外没有开展相关研究,一些原创的科学探险想法是否会因无法填写这一栏,很容易因为“立项依据不足”被否决?而在国际上,模仿性研究很难拿到资助,因为创新才是国际科学研究的灵魂。再比如说,我国科研选题立项时,经常会“凡遇风险,一票否决”,这种做法容易导致扼杀科学探险与创新,特别是小人物的探险创新。在科研成果的评估和鉴定中,时有出现“无一失败项目”等反常现象。这些方面都是需要改进的。
 
(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科学时报》 (2010-10-29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