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华大学在自主招生中推出A计划和B计划,并首次推出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考生的试点方案。其B计划就是申请人必须长期在欠发达地区学习和生活,他们应当是在同等条件下综合素质和学业发展最为优秀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除了初试升级可以放宽之外,在复试当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学生志向的综合考察。
这是自主招生改革中,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清华大学自主招生B计划的推出,对于消除公众对自主招生偏向城市学生,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农村地区学生的质疑,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国高校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试点起,有关农村、不发达地区学生,将存在竞争劣势的质疑就一直不断。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农村学生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笔试和面试),难以承担高昂的赶考成本;二是农村学生在自主招生面试中,不适应“城市化”考题,如果面试考察沟通能力、社会阅历,问学生是否有出国游学经历,肯定得分要低于城市学生。因此,曾有建议指出,高校在自主招生中,对农村学生,要考察不一样的综合素质,诸如农活之类。
这当然有“玩笑”成分,但怎样在自主招生中,注重公平公正,关系到这一改革的成败。在美国大学的自主招生中,对于贫困家庭子女的厚爱,是有目共睹的,依照大学的多元评价体系,父母学历较低、家庭经济贫困、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会获得“加分”评价,如果一名家境富裕学生和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同时申请,假使两人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相当,中学表现也差不多,学校会倾向录取贫困家庭学生,甚至给予其奖学金。这实质体现了教育作为社会公正调节器的重要作用。
我国自主招生的高校,在过去七个年头中(从2003年到2009年),并没有理睬公众的质疑,依旧故我地举行自主考试,对农村和城市、不发达和发达地区的学生实行一样的评价标准。这引起更为强烈的反对之声。不少舆论将重点大学中,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的减少,也归罪于自主招生的推进。从去年起,这种情况开始转变,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五校推出“五校联考”,这就一定程度减少了学生赶考的压力,今年,“五校联考”进一步扩容为“六校联考”;而此次清华推出面向欠发达地区的B计划,有助于更为公平公正地考察不发达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怎样执行B计划,包括究竟占多少名额,如何防患权势阶层利用B计划“搭便车”,还需拭目以待。
这是一种社会舆论与学校办学的良性互动。虽然如何办学,是高校的自主权范畴,社会舆论似不能干涉,但对于我国大学来说,情况颇为特殊。在发达国家,自主办学的大学,都有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治理结构,大学理事会(或董事会)负责学校的重大战略决策,由于理事会成员有不少来自社会各界,因此往往在决策中,会重视社会需求。我国大学现在拥有了少量办学自主权,但却没有理事会治理结构,因此,社会舆论就是监督学校办学的重要力量,形成互动机制很重要。这也进一步启示我国大学,应该着手建立大学理事会这样的治理机制,让自主办学更稳健,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需要注意的是,就在清华推出B计划的同时,北大加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力度,而入选的中学,都是各地的重点中学,农村普通中学更是没份,这表明,推进教育公平面临艰巨的任务,而建立合理的大学治理机制,有助于大学的办学战略,将公平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科学时报》 (2010-11-16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