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开中学公布了该校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制”和清华大学自主招生“A计划”的7名学生名单。至此,天津市“校长推荐上北大”的8名学生名单已经全部出炉,而南开的4名优秀生则是天津市首批获选成为清华大学“A计划”的候选人。有业内人士这样总结,备受瞩目的知名高校“掐尖”抢夺战赛程过半。
有人质疑,本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拔初衷,为何变成一场考试分数的大比拼?为何变成给“尖子里的尖子”投了一份上名校的保险?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今年和去年“校长推荐上北大”的优秀生。这些学生确实各有所长,有的领导能力突出,有的社会责任感强,有的多才多艺爱好广泛,有的是各类竞赛的获奖者……但他们的共同特点也特别明显,那就是学习成绩优异,不用推荐离北大清华也不会太远。现在的教育制度仍是“唯分数论”,尖子生自然在哪儿都是宝,其实社会舆论的焦点是集中在“推荐制”本身,毕竟,北大招办负责人在全国媒体上“‘校长推荐制’的实质是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表态还言犹在耳。
去年此时,一部分人对“校长推荐制”的失望,对自主招生改革的“恨铁不成钢”,在“为何不给偏才怪才机会”的一声叹息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可能是不愿再像去年那样身处舆论漩涡,北大今年改良了许多,特意强调“综合素质全面”以稍作撇清,毕竟“偏才怪才”也可以说是某些人一厢情愿的解读。然而清华迎风而上,其“A计划”中“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力”简直就是直接点明了对“偏才怪才”的诉求。
但结果呢?各校“推优难推偏才”,“以分数论英雄”仍是主流。上海一家有资格参与推荐的中学校长这样说道:“如果推荐了偏才怪才,不仅难以服众,还很可能因为学生成绩不达标而浪费掉学校的推荐名额。”因为北大给被推荐学生的“优惠”是30分,清华可以宽限到“不排除降到一本线录取甚至突破一本线破格录取”——“但谁知道呢?比如蒋方舟,当年北大可是给她降了60多分的,如果韩寒今年参加高考,给他降100分,他能考上吗?”这位校长的担心不无道理。
舆论叹息鲜有校长推荐偏才怪才,可如果真有校长推荐了偏才怪才,估计争议和质疑声会更大。毕竟分数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可“偏才”和“怪才”的标准在哪里呢?没有量化的指标如何让校长取舍?推荐方案公布之初,“权力腐败”“教育公平”一直就是公众争议的焦点。外界对校长的猜忌,公众对操作的不信任,让校长们承受着太多舆论压力。“校长直荐制”里一个有趣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许多学校不约而同地把校长实名直荐变成了学校集体推荐,并制定了一系列民主程序,为的是尽显“阳光、公平、公正”。这种做法就是出炉清一色“尖子生”,各方反应平静,心态平衡,几乎没有质疑。
高考数学成绩15分的钱钟书,高考数学成绩4分的季羡林,清华北大两次考试数学都是零分的吴晗,如果现在来参加高考,能进得了哪所大学的校门?所以,钱学森老人当年在病榻上都念念不忘: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总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以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寄望北大、清华能单兵突进,在吸纳“偏才怪才”上有“不拘一格”的激进改革,寄望校长力排众议,让“偏才怪才”脱颖而出,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期待。“校长直荐制”要成为一个好制度,需将直荐制的理想和机制之间进行无缝合龙,更需要有一个“制度全、监督严、心态宽”的环境。
想当年,闻一多报考清华大学英文考了零分,但因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不凡,学校将他破格列为备取第一名;历史惊人地相似,十几年后臧克家考大学时数学得了零分,是昔日的千里马闻一多当了把伯乐,将这位后来的大文学家破格录取。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让中学校长们敢于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就要在监督的同时,给予足够信任,校长们的勇气和社会的包容是相辅相成的。千里马偏才需要一片能茁壮成长的土壤,伯乐校长何尝不需要更大的信任,能发现能发挥的广阔空间呢?
——要让北大清华乃至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的大学培养出“杰出人才”,就要建立灵活、多元的招生制度,应当赋予高校自主招生和校长实名推荐制更大的空间,使更多的真正的或偏或怪的“才”脱颖而出。
若如此,功莫大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