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学院更名为武汉纺织大学是近来媒体与公众关注的热点之一。在走马灯似的大学改名风潮中,这不该是新鲜事。但是,这次更名引发关注是事出有因——关键并不在学院升格为大学,而是其回归本色。武汉科技学院是在1999年由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的,这次重拾“纺织”本名,已经是梅开二度。
反复更改校名当然要有必须更改的理由。适应国家经济转型算是一个很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何况这还是一次被认为是“理性”的改名。
诚然,大学需要明晰自身的定位。但是,有其特定的意蕴和寄托的校名,实在是不该动不动就更改。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受到的传统教育就是做人要有气节不能乱改名,但现在对于许多大学来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校名。在大学产业化,扩招,各校都要使出浑身解数争取优秀生源的今天,改名成了吸引眼球最直接也可能是成本最低的手段了。因为相比之下,教学质量、科研实力、人文环境这些资源和优势不是换件马甲似的在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
其实,大学更换一次名字,元气就可能损伤一次。改一次名,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可能造成长期积累的专业优势和知名度等历史资源的部分流失或放弃。学校更名后,社会的认同、校友的认同,都有个过程。甚至可能落到既伤害师生、校友感情,又没能提升办学空间,造成品牌流失的尴尬境地。如果教学质量提不上去,办学仍然缺乏内功和实力,只是换了个时髦好听的校名,这种做法对于学校不会有太多的意义。
(陆琦)
《科学时报》 (2010-4-13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