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个多作物大尺度转基因生态影响评价研究完成 |
转基因抗虫棉“顾此失彼” 面临新课题 |
5月14日,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网络版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吴孔明等的论文《Bt棉花种植对盲蝽蟓种群区域性灾变影响机制》。这一研究也是全球首个涉及多种农作物、大时间尺度的有关转基因商业化种植的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研究人员以我国华北地区商业化种植Bt棉花(转Bt基因抗虫棉,Bt即苏云金杆菌)为案例,从1997~2009年,系统地研究了Bt棉花商业化种植对非靶标害虫盲蝽蟓种群区域性演化的影响。研究表明,Bt棉花大面积种植有效控制了二代棉铃虫的危害,棉田化学农药使用量显著降低,但也给盲蝽蟓这一重要害虫的种群增长提供了场所,导致其在棉田暴发成灾,并随着种群生态叠加效应衍生,而成为区域性多种作物的主要害虫。
转基因技术由于打破了物种之间遗传物质转移的天然生殖隔离屏障,可以人为定向地改变生物性状、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和产量,已成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强大推动力,以及21世纪解决粮食、健康、资源、环境等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关键技术。
数据显示,自1996年首例转基因农作物商业化应用以来,全球已有25个国家批准了24种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种植。以抗除草剂和抗虫两类基因为主要方向,转基因大豆、棉花、玉米、油菜为代表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发展到2009年的1.34亿公顷。
随着转基因生物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带来的环境生态影响正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而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转基因作物小规模种植下的短期影响评价,人类对转基因作物大规模商业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尚缺乏科学认知。转基因植物的大量释放和扩散,有可能使得原先小范围内不太可能发生的生态变化得以表现。
吴孔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一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使我们认识到,转基因作物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是长期的和区域性的;Bt作物生态系统需要建立新的害虫治理理论与技术体系;新的转基因棉花研发需要考虑盲蝽蟓问题。”
《Bt棉花种植对盲蝽蟓种群区域性灾变影响机制》一文明确了我国商业化种植Bt棉花对非靶标害虫的生态效应,为阐明转基因抗虫作物对昆虫种群演化的影响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对发展利用Bt植物可持续控制重大害虫区域性灾变的新理论、技术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