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世博与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主题的2010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6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举行。此次论坛旨在建立年度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平台,跟踪国际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的进展,加强国际都市圈发展与管理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国都市圈的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提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郭重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郑承良教授,上海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肖林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李垣教授等出席会议并讲话。部分省(市)建设与规划部门、部分中心城市的发改委领导、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欧文·古德菲瑞德副教授、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社会与经济地理系简·奥曼教授、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斯图尔特商学院凯里·图尔克教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企业管理系曹勇副教授、法国马赛商学院王华副教授分别就“2010上海世博会和1939纽约世界博览会”、“世博会与城市的数字化转变”、“东亚地区技术转移的政治经济学”、“中美汇率谈判: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战略部署”、“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球航运中心的基准”主题做了主题报告。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社科院、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理工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学者专家分别就“金融危机下中国都市圈格局研究”、“行政中心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比较优势、差异化选择与对抗性利益关系”、“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新格局与新趋向”、“长三角时空压缩与区域一体化发展”、“以世博主题体验为媒,推动长三角旅游合作”、“利益共享:区域经济圈合作的永恒主题”、“南京都市圈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研究”、“上海对宁杭苏金融辐射力的分析”、“京津冀都市圈发展与合作”、“在自然资源较少的地区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银行效率研究”主题作专题报告。
论坛期间,中外学者与城市管理与区域规划领域的专家就我国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的部分专家在本次论坛上汇报了近期的研究成果。据悉,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将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是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实体性科研机构,面向我国都市圈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创新平台。中国都市圈发展与管理研究中心是国内的重要研究平台,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是中心一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相关报道
“2010‘长三角22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发布
专家认为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日前,一项由陈宪教授主持完成的“2010’长三角22城市服务经济指数”,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
此次服务经济指数的研究对象与以往两年相比略有差别,采用的是长三角的22个城市,这打破了自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不变的“15+1”模式,即:长三角16城市。新加入的6个城市分别为:江苏省的盐城市和淮安市,浙江省的金华市和衢州市,以及安徽省的合肥市和马鞍山市。
从综合指数得分来看,排名第一位的上海与排名最后一位的淮安,得分的绝对值相差2.488。不仅如此,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上海与江苏10市、浙江9市以及安徽2市相比,分数差异也相当明显。此外,在新近加入的6个城市当中,除了合肥市和金华市排名分列第10和第13位以外,其余4个城市的排名均位列倒数。
2010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决策,是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依据《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这是首度提及要将长三角区域打造成“现代服务业中心”,被解读为发展战略定位、乃至未来政策倾斜的重要方面。由此可见,长三角地区承担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实现转型升级、引领其他地区发展、重塑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重任。国家希望长三角地区全面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整体产业结构升级。此外,《规划》还要求发展“一核六带”,第一次在空间形态上将长三角地区各行政区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并为今后大踏步地推进区域一体化扫清了障碍,打开了通道,并将“副中心”的范围扩展到了除杭州、南京和宁波以外的苏州和无锡两市。
鉴于此,针对目前22城市服务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以及各城市间服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与特征,有关专家提出两点建议:
首先,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结构演进表明,结构演进在时间上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而向高端发展,在空间上则表现为以增长极为中心的“梯度”动态变化。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其产业结构优势明显。2007年,上海服务业比重超过50%,达到52.6%,是长三角地区唯一超过50%的城市。在服务业发展上,生产性服务业、创意产业发展显著,同时在物流、金融和创建科技服务平台上都领先一步。江苏8个城市作为北翼,其服务业主要以向制造业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为重中之重,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领域。浙江7个城市作为南翼,则建立“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提升商贸物流、金融保险、旅游会展、文化和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目前长三角一体化的展开已呈现“多层次”特征,随着长三角地区的扩容,以及合肥和马鞍山的加盟,更能体现出“泛化”的城市群多层次区域合作的成果,而长三角地区服务经济的辐射效应也将通过合肥这座“新桥头堡”,与中西部地区联通。
其次、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如:放松行业管制、培养人才、优化内部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等。可以先组织上海、苏锡常、杭宁嘉等经济实力较为接近、地域临近、经济联系密切的城市展开合作,并以此为内层,待时机成熟,成员城市逐步扩大,形成外层、边缘层等。目前,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也将为长三角地区实现资源整合、产业联动、功能互补和利益共享提供难得机遇和重要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