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墨 朱建华 彭富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0-6-17 15:52:35
选择字号:
我国322所独立学院步入“5年过渡期”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是湖北省成立最早的独立学院之一。(资料图片)
 
是转为独立的民办校还是回归母体高校?抑或被市场淘汰?300余所独立学院面临抉择—— 10岁独立学院步入“5年过渡期”
 
10年前,伴随着高校扩招,独立学院在全国各地横空出世。10年来,我国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建立了一批有规模、上层次的独立学院,帮助数千万考生实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3月25日,我国独立学院数量达到了322所,其中湖北省31所,数量位居全国首位。
 
2008年2月,教育部出台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明确了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2008年4月1日起,全国独立学院在5年内符合条件的都要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普通本科高校。2010年2月初,湖北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各独立学院编报“过渡期”各项工作进度安排并上报。历经10年的发展,被喻为高等教育“新长城”的独立学院,如今面临新的发展路径选择。
 
独立学院面临洗牌?
 
不可否认,独立学院在利用公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解决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等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作为一种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之举,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矛盾。
 
“近几年独立学院数量膨胀过快,但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湖北省某独立学院副院长说。2000年,湖北省率先在全国进行独立学院的试点工作,当年,教育部在鄂批准或备案了武汉大学东湖分校、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5所分校招生。“但那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地方。”他介绍,在2000年至2003年期间,独立学院被笼统地称为“二级学院”,一些高校为收取高额学费争相开办“校中校”。办学初期,多数独立学院不仅师资、教学完全依赖母体高校,招生时也多含糊表示“可拿校本部学位”,有的甚至将下属专科院校直接挂牌为独立学院。这些问题的出现,给独立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极大隐患。
 
一位湖北独立学院的负责人这样理解26号令:“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学院,符合本科高校建制标准的转为民办高校;校中校的独立学院,将由母体高校收回;办学差的独立学院,则会被市场直接淘汰。”
 
“26号令的出台并非要取消独立学院,而是要通过整顿来规范、通过规范来提高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质量。”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高教所所长罗建国告诉记者,“26号令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法律属性、管理体制、设置标准以及教育教学、资产管理等法律制度,标志着我国独立学院已经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独立学院的规范发展也由此开始。”
 
“法律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独立学院获得了真正的独立性。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应该是内在的、本质的独立,按照高等教育规律,提高内在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某独立学院党委副书记告诉记者,“而按照教育部的新规定,目前还有部分独立学院很难达标。”他认为,新规明确传达了一个信号:未来5年内,全国独立学院将进行一次大洗牌,这个“5年期限”也相当于给部分独立学院下发了最后的整改期限。
 
湖北省给独立学院设置的4种发展路径分别是: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并准备验收;继续举办独立学院待充实办学条件后再验收;转设为民办高校;终止、合并或并入其他学校。中南民族大学工商学院副院长陶梅生教授在对这4种发展路径解读时介绍,第一种是办学规范和条件完备的独立学院;第二种是办学条件目前还需要充实的独立学院;第三种是已“长大成人”的独立学院;第四种则是“各方面关系还需要协调”的独立学院。
 
湖北省通知下发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将“过渡期”工作进度报给了华中师大。该学院院长沈振煜表示,学院未来走什么路,还需要投资方与举办高校进行商讨。而采访中,很多独立学院的负责人都对未来的“独立之路”表示疑惑和担忧。
 
复杂的独立之路

  独立学院的“独立之路”难在哪里?陶梅生教授指出,首先,利益的需求成为了独立院校独立之路上最大的问题根源。公办高校大多通过“品牌投入”直接从独立学院受益。据介绍,很多举办高校每年直接从独立学院拿走了学生学费收入的20%左右。以一所办学规模在1万人左右的独立学院为例,其背后的母体高校每年直接收益额为3000万元左右。

  “在相关部门无法于短期内增加投入的情况下,为了突破办学资金的瓶颈,就产生了一个思路,即依托母体院校办学,发展本科三类(注:这里主要指独立学院),以‘本三养本一’。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还能筹集资金。于是,独立学院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陶梅生说,“这是一条比较快的解决矛盾的路子,它实质上是高校扩招下的产物。”

  一位曾在独立学院工作多年的公办高校的干部透露,当初部分高校热衷举办独立学院,也是希望收取“管理费”来缓解自身办学经费的不足。而民间资本的逐利性与高校自身的诉求,另外再加上国家当时政策的鼓励,“双方是一拍即合”。他认为,经济利益使得母体高校不愿意轻易放手,是独立学院走“独立之路”的一个障碍。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认为,解决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坚持“六独立”,即“独立学院应具有独立的校园和基本办学设施,实施相对独立的教学组织和独立进行招生,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独立进行财务核算,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中最关键的是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教师队伍。而目前,独立学院最大的“软肋”在于教师结构的不合理。

  有人曾用“老的老,小的小”来形容目前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现状。“现在独立学院具有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教师,多是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这一部分老教师在3至5年后,因年龄和身体原因,将会陆续退出独立学院的教师岗位。届时独立学院面临的师资问题将会更加突出。”某独立学院副院长对师资结构深感忧虑。“优秀的教师难进来,而成长起来的教师又难以留住。一方面,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首先是把自己目标放在了公办高校,其次才会考虑到民办高校;另一方面,独立学院近年花大力气一步步培养起来的一些优秀青年教师,一旦有机会就去寻找更好的平台。”据了解,为了招聘优秀的中年教师,该省有的独立学院开出了“25万元年薪招聘45岁以下教授”的优厚条件,但仍然门可罗雀。

  “在自己的师资队伍还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就只能依靠母体学校的师资,这些教师到独立学院讲课,教学内容和方法肯定是按本科一类、本科二类‘克隆’过来的,在如何因材施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主任雷洪教授说。

  此外,独立学院建立之初,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模式,导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缺乏自身特色。据统计,在湖北省17所省属高校举办的20所独立学院中,专业与母体高校的雷同率超过96%,有13所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与母体高校完全相同,而独立学院之间也同样存在专业趋同的问题。

  “学院若真变成民办的了,学费也许能降下来,但没有了名校的光环,颁发的学位恐怕就不如现在有分量了。”武科大中南分校大四学生王君,提起独立学院脱离举办高校“断奶”,心情比较复杂。其实,失去了名校的“光环”,独立学院能否挺过“招生关”和“就业关”是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结构等,用人单位并不十分清楚,而能给招生单位提供初步信息的就是一纸文凭,以及所在学校的知名度。”雷洪说。

  武汉一高教问题研究专家表示,独立学院是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独立学院是否能转设为民办高校,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其办学条件是否达到了教育部规定的普通本科高校的标准,如土地等资产是否过户到了独立学院名下,专任教师和实验实训等又是否能够达标。然而,办好一所独立学院并非易事,学院必须配备独立师资、教学设备、师生校舍,投入非常大,单靠学费收入远远不够,这样也使得民营性质的独立学院陷入公益性和营利性的两难境地。

  过渡期是挑战也是机遇

  “独立学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它也有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应该以此次的过渡期为契机,扬长避短,不断增强自身综合实力,走内涵发展路线。只有这样,独立学院才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一位独立学院的院长告诉记者。

  采访中,很多独立学院的负责人表示,“独立之路”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同时也机遇并存,独立学院应该在这次“大考”中抓住机遇,走出一条相对独立的、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武大东湖分校党委书记傅功成认为,独立学院独立之后,可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与市场的结合也会更加紧密。虽然面临着“创自己品牌的压力”,但压力也是一种“机遇”,独立之后不必完全依赖于现在的母体高校,而是“博取众家之长”,发展的空间更为广阔。

  罗建国认为,独立学院最终走向独立是大势所趋,独立学院这种非公非民的办学体制,不可能长期存在。办得好的独立学院“迟转还不如早转”,这样产权归属更加明晰,有利于奖励原投资方继续加大投资,学校的办学条件将会越来越好。

  “独立学院独立后,不需要再向母体高校缴纳管理费,而这可以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陶梅生说。这一点也被视为独立学院独立后最大的好处,多位受访者均表示,“这笔数额不小的管理费可以用来改善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增加教职工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对于生源问题,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董事长张南红表示并不担心学院独立与否会对招生造成影响。她说,独立学院近年来已经逐步得到了家长的广泛认同,“有竞争才有进步。只要办得好,社会认同度自然会高。”张南红说,独立学院招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学校办得不好,学生自然也不会来”。

  “大学应该有一种豁达的胸怀。”对于独立学院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张南红认为,“孩子大了,如果要分家单干,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武汉大学教科院院长程斯辉指出,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更加清晰的定位。“开办之初的独立学院几乎都是模仿甚至‘克隆’母体大学的办学模式,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一味地求大求全。脱离母体的独立学院应该整合和集中有限的资源,瞄准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人才培养上,应更加突出应用性和技能性。”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