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物能够感动北大并成为这所大学的骄傲?1月7日,答案揭晓。4名教师和一名学生因为非凡的表现,成为“北大因你而骄傲——2010感动北大人物”。
他们是北大数学学院
姜伯驹教授、生命科学学院
潘文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
马庆军教授、物理学院
王恩哥教授以及北大历史系2010级硕士生马清源。
在这五人中,有两位身患癌症,其中马庆军教授于2010年7月17日不幸辞世,年仅56岁。作为医院的骨科副主任,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他对治疗脊柱原发肿瘤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救治的上万名患者,没有发生一起医疗差错。一个小故事能够表明患者在马教授心中的重要地位:他在13年前帮助一名患有脊柱肿瘤的少女重新站立起来,但他担心病人肿瘤复发,在女孩回老家后,马教授还经常打电话询问近况。13年来,两人的联络从未间断。
另一名癌症患者是年轻的马清源同学,他在2005年9月进入北大时,被诊断罹患恶性骨肉瘤。此后,他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化疗近40次,接受了多次手术,甚至截肢。2009年,他却以中国古代史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保送北大2010年硕士研究生资格。
而从姜伯驹身上,人们则可以领略到名师风范。直到70岁,他还在开课,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是本科生。身为院士,他坚持亲自批改学生作业。“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这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充满激情的潘文石教授有“熊猫爸爸”之称,有人说,在城市里看到潘文石就如同看到野生动物一样。因为这30年来,他每年至少有10个月在野外度过。此间,他取得成就无数,却始终不为名利所动。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哥很喜欢说这句话:往事无须多纪念,神州来日尽春光。回国15年来,这位获得过首届“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的物理学家以科技报国,诠释了他最看重的一个道理:一个做科学的人,只有自身将学问做得好才是真正的硬气。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