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春 张行勇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1-16 12:45:36
选择字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吉全团队:汗洒阡陌育嘉禾
 
9月1日14点。
 
在已是秋季的陕西杨陵区西卜村,太阳当头高照,闷热的空气中没有一丝风,一眼望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00多亩玉米试验基地里,玉米新组合展示、种质材料创新、栽培试验、新组合测交鉴定等近20项试验有序布局,即将收获的一人多高的玉米像整齐的哨兵排列田间。
 
此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薛吉全教授与团队成员正在密不透风的玉米地里,不停地穿梭于田间,剥开一个个成熟的玉米果穗,认真观察植株农艺性状和果穗性状,仔细地比对和筛选。
 
“马上就要收获了,现在我们正忙着‘万里挑一’,从六万多个植株里选出100个左右的优异果穗,就像选好学生一样,为下一步创造优良种质筛选基础材料。”薛吉全介绍说。上午他们才从咸阳试验基地赶回来,最近还要计划到河南、内蒙、四川、宁夏、甘肃和新疆等地分别跑一跑,调查今年安排的19个地点优异种质联合改良材料、30个玉米新组合多点鉴定试验和10个玉米新品种示范。
 
据记者了解,培育一个玉米优良品种,往往要从数万个材料中筛选优异自交系,组配几千个到上万个组合,经过数百点次的田间试验鉴定。从“五一”开始春播,暑假高温季节正好是套袋授粉的高峰,“国庆”又是夏播收获,春节假期海南的加代繁育,播种、管理、选株、套袋、授粉、观察记载、收获、室内考种,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别人眼里的辛苦劳作,而在育种者眼里却早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近年来总产量在1.2亿吨左右。要生产1.2亿吨玉米,至少需要120万吨玉米良种,这就使得玉米良种化科技贡献份额在确保优质高产的玉米生产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西北地区是我国四大玉米主产区之一。以薛吉全教授为首的科研团队,集中了杨凌示范区科教单位60多年在玉米生产领域的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优势和创新积累,突出玉米育种与作物栽培学科的融合发展和综合创新,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项目子课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陕西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等重大专项10多项,组建了2个玉米改良群体,在5个省区19个地点开展多点联合改良,育成陕单606、陕单609两个玉米新品种,于2011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作为陕西省科技入户工程和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技术依托单位,集成创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与陕西省农技部门合作,连续多年在榆林、渭南、咸阳和宝鸡等地创建了我国玉米种植单产的全国最高纪录,为陕西乃至全国玉米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薛吉全认为,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农业科技竞争的重要领域。要提升我们玉米育种水平,必须借鉴国际、国内的先进经验,坚持大规模、多地点和持续性的原则,扩大选择规模,与多家育种单位联合攻关,开展玉米种质多点联合改良和玉米新组合的多环境测试鉴定。
 
为加快玉米育种进程,薛吉全他们利用海南三亚育种基地,完成1年2代的加代选育,加上北方的试验基地,2年可完成一轮玉米材料的选择。提高了育种效率,加快了玉米育种工作步伐。
 
“现在国家和学校为我们玉米团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下一步要在育种试验规模化、布局区域化、数据信息化和种质改良持续化等方面继续探索,建立现代高效玉米育种技术体系,在种质材料创制、育种技术创新和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薛吉全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