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象牙塔里,数万学子正埋头苦写毕业论文。
2009年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陆续采用“论文抄袭检测系统”来遏制学术抄袭。但现实中,这类“反抄袭软件”却遭遇种种尴尬,不但有“机灵”的学生利用软件本身的漏洞在文字上“瞒天过海”躲避检测,更有所谓“内部人士”利用其掌握的软件操作权限,在网上叫卖“检测服务”从中牟利。
再完善的制度也要靠人来执行,技术层面防不端,不如强化学术道德建设。
论文“体检”百元一次
据了解,目前主要使用的“反抄袭软件”有,中国知网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武汉大学研发的“ROST反剽窃系统”和万方数据库检测系统等三种软件。在武汉,绝大多数高校检测毕业论文时,采用的是第一种系统。
记者在网上看到,开通“论文检测服务”的网店有近千家,知网检测的价格在150元/次—200元/次;而万方检测等系统,按字数收费,较为便宜,几十元钱就能检测一次。生意好的网店,一个月成交近400份,粗略估计,月收入约8万元。
网店店主何以掌握这些内部系统?记者采访数家网店发现,卖主都自称“是某高校论文检测办工作人员”或“学校内部有人”。
北京一网店卖家“清风拂面zhu”告诉记者,只要买家把论文发来,5分钟之内就能将PDF格式的检测报告发给买家。报告会自动导出抄袭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告知买家抄袭的文献出处,并分别标明重合的段落和字数,买家再据此进行针对性修改。
一名ID“芒果糖”的买家网上留言:几分钟就浪费了180块大洋,但买了个心安,很值得。
学生的“反检测绝招”
记者从武大、华中科大、湖大等高校了解到,因各学科存在差异性,各高校规定的雷同基数从10%到30%不等。若被查处,情节严重者,会被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连日来,记者采访多名应届毕业生,发现学子们在“绞尽脑汁”应对检测软件。武昌一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小刘说,3万多字的论文,不可能全由自己写,肯定要引经据典,但原文照搬又怕被测出,只好使用“江湖”上广为流传的“反检测绝招”。
方法其实很原始,比如最常见的“改头换面”,就是增加或删减词语、打乱语序,将原文句子伪装成新句子,瞒天过海。
第二招是“洋为中用”。“先从国外网站找来所需要的文献,再将其翻译成中文。因国外文献不会入库,所以也能避免被测到。”小刘称。
第三招为“抄书法”。据小刘介绍,此法最受懒人欢迎。因数据库大多是往届学生论文和期刊的文章,书本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暂未入库,直接抄书一般也不会“中招”。“但如果所抄书本,前几年有人抄过,还是会被测到,因此大家会选择最近两年出版的新书来抄。”
采访中很多学生都表示,大四要写论文又要找工作,重重压力下被逼无奈,才靠“野路子”过关。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小潘认为,此软件只对原文照搬的学生有检测作用,但对于隐藏较深的变相抄袭,就无能为力了。
技术无法根治抄袭
“ROST反剽窃系统”发明者—武汉大学博导沈阳教授,被称为“国内完成反剽窃软件成品的第一人”。
沈阳介绍,该软件的工作原理是将被检论文分为多个模块,再将每个模块与数据库文献做比对,查看是否为原文复制。当判定为原文复制的模块数超过一定比例,论文即属抄袭。
沈阳说,他研发该软件始于2008年,软件一经推出,就被武大、华中科大等高校一些院系采用。自此以后,他每天都会收到大量索要软件的电子邮件。但后来,一些学校利用他的软件强行向学生收费,2010年8月,沈阳无奈宣布,“ROST反剽窃系统”将永久免费,且停止对其管理和更新,自己也不再做这方面的技术研究。“现在的论文检测已成为一个人机博弈的过程”,面对目前形形色色的抄袭,沈阳表示,抄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仅从技术上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学术道德建构亟须完善
目前,“反抄袭软件”在武汉各高校使用的范围逐渐增大,但在学术不端之风四起的当下,软件能否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姚凯伦认为,中国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前列,但高校的科研结果却差强人意,这一矛盾与盲目的论文崇拜有关。“活跃课题组的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成为一种潜意识,人机结合共同把关,才是杜绝抄袭之风的科学方法。”
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继涛说,现用的软件是制度建设下生成的一个辅助工具,只对最大胆、最愚蠢的学生有检测作用,治标不治本。只有加大对学术抄袭的惩处力度,形成一种法律规范,才能彻底根治。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重生则表示,“中国抄袭之风严重,高校不断扩招是引因,学术道德建构不完善是关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