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丽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3 10:23:31
选择字号:
访清华大学黄震春研究员:自强不息 共图“计算”未来

 
【科学时报 潘丽报道】“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光阴荏苒,水木清华走过了一百个春秋,而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也写下了它五十三载华章。在新中国人民还对“计算机”一词感到陌生的时候,这一孕育中国计算机成长的摇篮里,就有李三立、姚期智等一批推动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先驱在磨砺前行。现如今,更有许多年轻无畏、勇于担当的清华学子在为中国计算机的进一步发展谱写着新的篇章。
 
近日,记者走进清华大学,采访了该系副研究员黄震春。从这名年轻清华学子的计算机探索历程及对母校的深切情怀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计算机发展的未来。
 
站在 “巨人的肩膀上”
 
黄震春,1991年考取清华大学计算机系,1996年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系统结构专家李三立先生,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并行计算、空间信息处理和处理机体系结构等。
 
回忆起刚跨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时候,黄震春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对计算机懵懂的“山沟里来的乡巴佬”,对各种新鲜事物“目不暇给”。于是,不甘落后的他在本科期间“玩了命地追赶”,终于在5年时间里把落后于人的知识补过来了。毕业后,他考取李三立院士的直博生。“从李三立院士那里,我不仅学到了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对待学术要严谨的作风,还学会了怎样做人”,黄震春如是阐述李院士对他所产生的影响。
 
站在清华“巨人的肩膀上”,在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校训的影响下,黄震春以清华学子惯有的严谨和执著,无论是在科研还是在教学领域都作出了一番显著成绩。
 
科研创新教学突破
 
自2002年以来,黄震春在清华主要从事网格计算、处理机体系结构、超级计算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除了在处理机微体系结构和集群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获得了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内的一系列奖励之外,黄震春更加重视先进的信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给其他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在一系列“863”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他和研究合作伙伴一起,将网格计算和分布式计算方面的研究思想与成果应用到对地观测与导航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信息网格体系,攻克了空间数据的共享与分布式处理中的诸多难题。他们研制的首个空间信息网格原型系统在2003年CEOS WGISS会议上展示时引起了国际同行们的极大兴趣。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中,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快速建立震区多源遥感数据分发系统、为抗震救灾提供遥感数据保障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除此之外,他们的研究成果还被广泛应用于林业资源与工程管理、洪水监测与评估、灾害应急响应等方面。
 
科研之外,秉承清华“名师上讲台”的优良传统,黄震春自留校以来一直担任着园丁育人的角色。但与老一辈教师惯有的教学方式不同,这位年轻教师的教学风格别具一格,针对所授课程不同的受众特点,他在授课过程中使用了不同的讲授方法。
 
在“微计算机技术”这门硬件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他以微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为经,以微计算机的组成结构为纬,力图在讲授基本原理的同时,给同学们展示一幅微计算机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全景画卷。在“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这门基础性选修课中,他淡化了理论,而将应用作为重点,辅以大量的课上和课外上机练习,力图使同学们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我对学生最大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学会创新。”黄震春强调。
 
“我所作出的一丁点成绩与清华百年沉积的成就比起来是微乎其微的,清华不是某个人的清华,而是千千万万清华学子成就起来的清华,我只希望踏踏实实做好我自己,代表一名清华学子,在计算机这一领域里,闯出一片未来天地。”一番肺腑之言,表明了黄震春的心志。
 
《科学时报》 (2011-05-13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