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进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5-17 9:22:56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黑河流域水资源社会化管理任重道远
 
黑河流域是中国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之一,由于其景观类型完整、流域规模适中、社会—生态—环境问题典型,成为内陆河研究的代表性流域,也是研究寒区、旱区水文与水资源等方面的热点地区。
 
水资源是贯穿黑河研究的主线和核心,是联系流域生态和经济系统的纽带,也是该区域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因此,不同时空尺度的水资源状况、水循环过程和水平衡状态,及其相关水环境演变、水环境问题和水管理对策等就成为研究的热点。
 
黑河上游祁连山区的水资源,近千年来经历了数次丰枯转换,目前正处于丰水阶段,并逐步进入由丰转枯的过程。西北中西部河流出山口径流量的变化取决于降水量和冰川融水补给量的变化。祁连山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降雨量逐步增加。而在气候变暖条件下,冰川融水量也增加,两者都对出山径流量的增加有贡献。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肖洪浪等人计算了近50年来进入黑河流域的地表径流水资源量。研究结果显示,进入南盆地的地表水资源量基本保持在平均水平,约为35亿m3,并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略有增加;而经过南盆地走廊平原区的水资源被大规模利用后,进入北盆地的水资源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并在90年代急剧减少。
 
这说明近50年来,走廊平原区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逐步增强,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来,南盆地水资源消耗量呈递增趋势,变动范围在5亿~10亿m3;受土地资源等自然和社会条件限制,北盆地水资源消耗量基本稳定;受下泄水资源量影响,最终消耗于额济纳盆地的水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导致了自90年代以来该区域湖泊干涸、河道断流和生态的严重退化。
 
肖洪浪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额济纳盆地的生态问题引起了国家各级政府与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流域分水计划和水管理的实施。对额济纳盆地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和地下水资源量估算结果表明,分水后下游三角洲的地下水位比分水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范围在0.2~0.4 m,局部地区恢复到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地下水可开采储量增加约0.17亿m3。而黑河干流中游地区受分水的影响,2004~2005年间的地下水位比1990~1999年间普遍有所下降。
 
针对黑河流域生态危机,肖洪浪指出,近年来开展与流域集成的水资源管理研究,以提高水效益为目标,形成了绿洲农田生态系统水肥管理技术体系,集成了灌区、绿洲不同尺度下的水效益提高技术和模式,以及干旱区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基于生态经济学方法,明晰了流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提出流域水管理决策依据和基本框架;通过分析水资源社会化管理的阶段、问题与途径,以及流域虚拟水配置,认为提高流域水—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仍有较大潜力。但由于对流域生态与水文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系统性认识不足,流域水资源集成管理的具体实践仍有诸多阻碍。
 
肖洪浪认为,要以流域为单元,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综合自然与社会经济系统水循环,运用生态水文学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应着重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提高水资源外部分配效益,将自然资源稀缺问题转向克服社会资源短缺问题,促进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肖洪浪说,综观我国干旱区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走过了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供水管理阶段,目前正处于技术性节水和产业内外部结构性节水的过渡阶段,而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将是今后很长时间必须要经历和迈进的阶段。水资源的社会化管理既要研究流域尺度的资源配置,还要探讨跨流域的资源组合;在生态与经济理念上整合水资源,形成流域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生态系统管理理念,走出内陆河具有特色的流域开发模式。(王进东)
 
《科学时报》 (2011-05-17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