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5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几次降水过程,但总降水量相对于历史同期明显偏少,气象干旱仍然持续。”在日前举行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分析,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冷暖空气不匹配。
陈振林表示,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带系统不活跃,水汽输送条件弱,水汽向大气输送偏少的情况达到70%以上,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因此难以形成有效降水。
5月2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气象干旱达到黄色预警级别。据了解,2011年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平均降水量为193.9毫米,较常年同期的410.4毫米偏少52.8%。与此同时,该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0.7℃。
此次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气象干旱,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气象干旱还导致水产养殖业遭受损失,水运和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据介绍,5月28日卫星遥感监测到的鄱阳湖水域面积约为2010年同期的34%,较近6年同期平均值减少约40%;洞庭湖水体面积约为2010年同期的31%,较近6年同期平均值减少约50%;江苏主要湖泊水体面积均有不同程度减小,其中高淳石臼湖已接近干涸。
长江中下游地区历来被称作“鱼米之乡”,但今年以来却出现罕见的连续干旱。对此,陈振林表示,受干旱严重影响的湖北、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小麦主产区,此次干旱对夏粮丰收影响不大。
根据中央气象台预测,6月3日~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出现一次中到大雨天气过程,但凭借此次降雨过程解除旱情的可能性不大。
针对外界广泛关注的三峡与长江中下游干旱的关系,陈振林说:“在三峡工程开建时期,我们就在该区域设了气象观测点,长期进行对比观测分析。大坝蓄水前后,气象部门的专家也针对大水体与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作了分析,观察结果表明,对降水没有影响。”(潘希)
《科学时报》 (2011-06-02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