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基础研究资助体系,由于其科学的评审制度,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信赖和尊敬。在其资助下,孕育了大量的原始创新成果和一大批的创新人才。起到“用20%的经费,推出了基础科研近80%的成果”的作用。正因如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为目前最具公信力的基金资助体系。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交流的发达,科学基金的公信力也不断受到考验。每年7月,是科学基金项目的会审时间。小木虫、丁香园等论坛就成为会评情况实况转播站。那边刚评完,这边就有网友在论坛上告知其项目中标与否。从近年的经验看,这些信息与基金委最终公布的结果几乎没有出入。
如果评审过程真能实现实况直播,那倒是科研人员的一件幸事。但这转播是经过挑选的,贴出的信息都只与发帖本人相关。毕竟有此门道,直通会评现场的人是少数。然而正是这少数,却对整个科学基金的公正性造成了冲击。
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评审进程接近尾声,来报告消息的人也越来越多,对大多数没有渠道获得信息的申请人而言,这是非常不公平的,猜疑、惶惑难免发生。
其实不管是十多年前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大多人都是得到基金委的正式通知才知道自己最终获得资助与否,极少数与会评专家熟悉的也能在评审会结束时知道自己的基金情况)还是如今的境况(很多人知道会评的时间地点,甚至会评专家),不管是普遍现象还个别情况,知道会评信息,就会出现程度不同、方式不一的影响、干扰会评投票的空间。
与其三令五申让会评专家、基金委工作人员、各院校或研究机构借调协助工作的人员保密,不如缩短会评与最后公布信息之间的时间。
笔者有幸于今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的资助,也经历了从申请书撰写,递交、申请受理直至最后的资助通知整个流程。洪堡研究基金的评审制度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基本类似,分专家推荐,独立同行评审(科学基金的函评),遴选会议(科学基金的会评),比科学基金多了一个专家推荐。遴选会议是终评,主要依据也是同行评审意见和专家推荐信。
洪堡基金的遴选会会评专家名单是公开的,在官方网页都能查到。它的遴选会议一年开三次,评审效率非常高。一般都在3月、7月、11月的第一个周末召开,第二周的周一周二直接发邮件通知评审结果。
洪堡基金正是由于其科学地依靠专家的评价体制以及评审的透明度和高效率,受到全世界科技界的好评。受此启发,本人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场会评,当场出结果,出结果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宣布和发布,缩短会评和信息发布之间的时间。
这有助于保证基金评审的后期公平和申请人对透明性的心理诉求,也减少中间的人为干扰时间和空间。杜绝小道消息漫天飞舞,也杜绝了遐想和猜测的空间。
直接公布会评结果会涉及限项和查重问题,因此会比较复杂。为此,本人同时建议(这个建议与基金委近年的改革思路一致),为了让科学家们能更集中精力于科研,继续增强资助力度,例如每个项目增加到100万元甚至150万元,研究周期延长到4年。但是限项为每个教授在研面上项目只能有一项。重点、重大项目另作规定。这样就不涉及会评资助后的查重问题,刚递交申请时的形式审查就能把好查重关,保证了会评后直接公布结果。
希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能一如既往地在评审和资助环节不断改进,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副教授)
《科学时报》 (2011-08-01 A4 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