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芳 来源:网易探索 发布时间:2011-9-5 16:10:18
选择字号:
美国前华裔宇航员:应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项目
 
近日,CNN网站刊登了美国宇航局前华裔宇航员焦立中的一篇文章。焦立中称在美国航天飞机全部退役、俄罗斯货运飞船又遭遇挫折之际,美国应邀请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焦立中自1990年到2005年在美国宇航局服役,曾四次乘坐哥伦比亚号、奋进号和发现号航天飞机飞往国际空间站。以下为文章全文:
 
 
 
8月24日,俄罗斯“进步”号无人飞船因“联盟”号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发生故障而坠毁,事故具体原因迄今仍未查明。火箭的残骸在中国和西伯利亚边境北方约40英里的地方被发现。飞船坠毁时,全球媒体正连篇累牍的报告着有关利比亚局势、飓风“艾琳”和动荡不安的股市的新闻,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世界各大媒体的特别关注。
 
然而,这确实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原因并不是因为国际空间站无法及时获得给养。事实上,美国宇航局随后就表示,国际空间站上的物资还可维持6名宇航员5个月的生活,因此没有必要马上对国际空间站的运行进行调整。事情的关键在于,“联盟”号火箭和运送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的火箭是同一类型的。在找出事故的真正原因并进行修正之前,“联盟”号火箭将不会飞向太空,而且这一过程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将不会有新的宇航员飞往国际空间站,不过这也不是很急迫的问题。现在在国际空间站上宇航员并没有任何危险,如果需要他们可以乘坐对接在国际空间站上的“联盟”号飞船返回地球,不过这只有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氧气、水和食物等物资快耗尽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问题真正的严重性在于,如果宇航员全部撤回,国际空间站上无人值守怎么办?这时候将有很多可能会导致国际空间站失去姿态控制。一旦这种问题发生,空间站就会向下跌落。如果有宇航员在上面,他就会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控制,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但是,在没有宇航员的情况下,国际空间站上的天线就会很快和地面任务控制中心失去锁定,空间站上的电脑也不会收到地面发出的飞行控制指令,进而导致太阳能电池板无法正确的对准太阳,这时候国际空间站上的蓄电池组将会迅速耗光电能。整个空间站也会随之逐渐失去动力。随后,国际空间站会慢慢坠落并重新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届时这个耗费数百万美元的设施将会坠毁,一些比较大的碎片还可能对地球造成撞击。
 
今年以来,美国宇航局的航天飞机相继退役,美国实际上面临着一个航天飞行的“空白期”。在这段时期内,美国无法独立将宇航员送往太空,直到美国宇航局开发出新的设备,或者通过其他的政府或商业航天开发项目。不过,有独立分析指出,在新的飞船具备初级作战能力之前,美国将不会推出类似的开发项目,而这一时间最少也将持续5年。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有没有其他的选择呢?对,将中国纳入国际空间站项目。中国是目前除美国和俄罗斯之外唯一有能力将人类送往太空的国家。事实上,中国目前正在计划将宇航员送入低地轨道。
 
整个事情可以这样进行。美国宇航局可以依照上世纪90年代初和俄罗斯进行合作的范例,邀请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专家和宇航员在技术方面的交流将可以为整个项目铺平道路,而程序和流程上的合作则能够让神舟飞船和国际空间站完成对接。这一计划可以在中国、美国和俄罗斯宇航员的合作下完成。美国应该为这件事情做出努力。
 
也许有人反对和中国在太空项目上进行任何合作,因为他们认为中国可能会在合作的过程中获取美国的技术机密和能力。事实上,军用价值和民用价值并不能互相转化,这在和俄罗斯的合作过程中就得到了体现。自上世纪以来,美国和俄罗斯在民用太空领域进行了积极且成功的合作,因此中国只会从美国身上学到如何运行民用太空站。
 
美国宇航局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评审委员会曾指出,国际框架内的合作是国际空间站项目成功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因素。该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还指出,在未来太空项目中,这种国际框架要得到扩展,应该邀请新的成员参与新兴的航天计划。
 
现在这个时机已经到了。美国应该在和其他国家合作的情况下,努力恢复自己在人类太空探索方面的领先地位。排外和孤立主义已经成了过时的理念。让我们抓住机会,重新在太空领域成为一个让人骄傲的国家。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