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1-10-15 13:55:13
选择字号:
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野外站:享受生活的沙漠研究者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当记者来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时,看到的不是荒凉的大漠,而是这一充满豪情壮志的标语。这也正是中科院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的真实写照。
 
古尔班通古特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央,是我国第二大沙漠,也是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就是根据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建成的我国第一个真正的干旱区研究站点。从以色列留学回国的李彦,是这里的站长。
 
他从回国后一直在站里工作,这一干就是就是10年。现主要从事干旱区植物与水分关系,荒漠植物的水分响应与适应与研究等。用站里人的说法,就是研究沙漠最重要的“东西”——水。
 
当记者来到这里时,李彦和他的几个学生正在简易的防沙棚里做实验。每年这一季节,沙漠里植物生长旺盛,所里的博士、硕士都会带着课题来这里出野外,由于阜康站离乌鲁木齐仅有80多公里,近年来,别的单位前来做课题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有四五十学生,很热闹”。 李彦说。
 
李彦操作的这台机器就是通过同位素,追踪植物里水的来源,搞清楚它到底来自大气、土壤还是地下水。这对沙漠来说十分关键。
 
听起来似乎不太难,可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轻省的活。李彦指着一台机器说:“沙漠里的植物非甜则咸,我们需要把这些成分都去掉。这个就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提取纯水的机器。”
 
在沙漠棚里,同时做实验的还有李彦的研究生周丽正。李彦说,“她做的这个实验主要研究沙漠上的植物凋落物的分解物是如何回到土壤中,即其营养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李彦说。
 
站里的人解释说,以往对荒漠化的研究,主要是寻找植被被破坏的原因,他们则反其道行之,探索某些植物为何能在沙漠里生存得很好,希望找出其生长规律,日后能在类似条件的沙漠里用来恢复植被。
 
李彦说这个实验要持续几年,因为只有长期观测才能摸索出其中的规律。“但也不一定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基础研究就是这样,哪怕一小步走岔了,就意味着所有努力都白费。”
 
但李彦和他的学生们都很享受这一过程。李彦笑称,我们这里的学生都很“皮实”。“把一个女孩子扔在沙漠里好几个月,在外界看起来是一件很‘残忍’的事。但她们对这里的研究很感兴趣,也很能吃苦。今年还有几个女生要来这里做研究。”
 
中午开饭时,主管后勤的赵岩敲响了食堂门口的锣。“这锣的声音可大了,保管这院子里的人都能听见。”
 
此时,学生们也从防沙棚回到站里,和同学们一起在食堂帮忙。李彦说,除了科研外,他这个站长吃喝拉撒都得管,“我得让他们高高兴兴地工作”。学生们也乐意做这些事,因为除了研究,也没有什么事好做。
 
不过副站长马健说现在和以前比好多了。刚建站那会儿,这里全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租住农场的平房,冬天冷得不行,现在冬天有暖气,体育设备,电视机、电脑都有了。我们还正在建一个大餐厅。
 
采访中,不断有记者问李彦,你们的研究有哪些应用?这让他难回答。“野外台站做的几乎都是基础研究,我们正在做的是,通过长期监测与定位实验,研究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问题。”这是项漫长且显示度相对较低的工作,但他和他的团队坚信,这是他们该做的,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储备科研成果。
 
临走时,站长和站里的研究人员亲自驾车把我们送出沙漠。马健还自豪地说,“我们什么车都会开,从最早的拖拉机、摩托车到现在的越野车。这条路都不知道跑过多少遍了。”
 
在他们看来,在沙漠里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享受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