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珉琦
也许有人会说,相同的职业生态环境下,并非所有幼师都表现出冷漠甚至是残忍。的确,幼师的职业倦怠是否出现、应对得当与否,是存在个体差异的。
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龚少英看来,幼师的人格特质、自我认知、职业价值观,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同,都会直接影响幼师对不良情绪的把控。这也意味着,好老师的造就是有一定标准的。
你是A型性格的人吗
寻找一下,你的身边是否存在这样的同事或者朋友。
他们性子很急,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他们喜欢同时干多项工作,希望每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越短越好。
他们常常给自己设定过高的工作目标,努力保持良好的业绩,而且喜欢跟别人竞争,极度的追求完美。一旦面对一些刺激或者挫折,立马对对方产生敌意,甚至进行攻击。
由于长期生活在紧张和压力中,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就会非常沉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教育心理与心理健康研究所所长伍新春在《教师职业倦怠预防》中提到,这种特质在心理学上被称作是A型性格,不过它与人的血型无关。这种类型的人当了老师,就很可能沦为“满分主义者”,或者是通常意义上的“严师”。他们对待孩子,苛求、严厉、高标准、超负荷,与此同时,他们总喜欢批评孩子,而少鼓励。
但事实上,教师的宽容,尤其是对还完全不懂事的幼儿宽容是幼师职业的一个底线,如果幼师总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理解孩子,得到的只能是挫败感。
理论上来说,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并不适合从事教师职业,国外研究也标明,A型性格的急躁倾向是引发职业压力感的主要原因,因此,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可事实上,学前教育在对幼师师资的考量上并不那么严格。吴采红说,幼师资格证的考取,以及在招聘过程中,对于从业者自身的性格测试和判断还是比较肤浅的。
孩子们会“怕你”吗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教师,不能成为好教师。可在中国家长的心中,尽管虐童行为千夫所指,但他们对于好老师的标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严厉”,这样才能“管得住”不听话的孩子。
这种大众的教育文化倾向,让有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认知出现了偏差,面对孩子,他自认为应该是居高临下、权力者的姿态。
鲁道夫·史代纳是19世纪末德国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创立的“人智学”告诉大家,人的本质是由身体、精神和心灵结合的。因此要重视一个人的意志力、感情、思考力的培育,这才是生命成长的动力。
他提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幼师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孩子把“我”驻入到身体里。幼儿园的地位就像家一样,老师的角色就好比母亲一样,是让孩子感受到爱、安全、快乐和支持。
这时候的孩子如果过早接受读写知识,会过早僵化,没办法进入精神世界;如果情感没有得到保护,就容易出现抑郁,总是得不到爱的满足;如果时常讽刺、挖苦,孩子就很难独立、没有自信。
张爽是目前全球践行史代纳教育理念(也被称为“华德福教育运动”)的众多幼儿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作为一名曾经的传统幼儿园的教师,她说,曾经的工作环境告诉她,“让孩子怕老师”才能获得家长的信任。而如今,自己在为团队招募幼师时的标准非常简单,“有满满的爱,温和且坚定”。
你的内心长大了吗
“在欧洲,职业教师的门槛是随着教育对象年龄的递减而增加的,幼儿教育的老师多是有一定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的高学历者,这与国内正好相反。”张爽说,这个阶段的教育影响着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幸福,可惜,在国内,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幼师自然也就成为了职业教师队伍中最受忽视的一群。
制度和环境并不是举个人之力就可以轻易改变的,但对每个幼师个体而言,支撑自己持续不断地为孩子提供爱的原动力是完成内心的成长。
“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住着一个孩子,如果内心的小孩还停留在幼年阶段,怎么可能有足够的能力去爱自己和爱别人,因为,那个年纪还正是需要安全感、信任和爱的时候。”林晓说。
“试着和孩子一起成长吧。找回成年过程中失去的创造力和活力,从对孩子的付出中去感受尊重与信任,而非那些世俗的目光和期许,并且,宽容地接纳自己的不足,提升自我认同感,最终获得自我实现的需求。”
《中国科学报》 (2012-11-24 第8版 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