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闫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17 9:10:19
选择字号:
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易感基因被找到
 
本报讯(记者闫洁)中国科学院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学者合作,发现了我国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的易感基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遗传学领域国际知名杂志《人类分子遗传学》。
 
全球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女性。铁作为必需微量元素,由于其缺乏引发的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约占总贫血人群的一半,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该研究的负责人之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科学所的研究员王福俤向《中国科学报》介绍说,一项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30%的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儿童、妇女和老人患缺铁性贫血的情况更为严重。在北京,几乎每两个成年女性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缺铁性贫血;在贵州,65%的老年人患有缺铁性贫血。
 
这项研究由王福俤研究组与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张坚研究组合作完成。由王福俤指导的博士生安鹏等人以2139名陕西(汉族)、江苏(汉族)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三地中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参与铁代谢的多个蛋白的基因多态性与血液铁代谢指标及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转铁蛋白、转铁蛋白受体2和TMPRSS6基因多态性与人体血液铁代谢指标存在显著关联,但是只有TMPRSS6基因多态性位点与我国汉族和壮族中老年妇女缺铁性贫血存在显著关联。研究人员推测,TMPRSS6基因多态性位点可能是通过降低小肠铁吸收,从而增加人体患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的风险。
 
此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分析了缺铁性贫血的易感基因。根据该研究人群具有地区和民族代表性的特点,研究人员推测,TMPRSS6基因也可能是其他人种包括白人的缺铁性贫血的易感基因。
 
同时,王福俤告诉《中国科学报》,虽然血红蛋白是评价是否贫血的一项公认的指标,但仅凭这一项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而要综合多个指标,如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转铁蛋白、血清铁等。这也促成了此次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发现:超过三分之一的血红蛋白水平正常的中国农村中老年妇女患有铁缺乏,提示中国人群铁缺乏的严重性以及改善居民铁营养状况的紧迫性。
 
王福俤认为,我国的缺铁性贫血症发病率很高,需要引起注意,并建议在平时的饮食中,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多样化。“植物来源的铁吸收率很低,而动物食品如肝脏和血制品中的铁含量比较高,容易被吸收,而且对人体无害。此外,还可以补充营养保健食品来预防缺铁性贫血。”
 
不过,王福俤也提醒说,不要盲目补铁,尤其是有些特殊人群如血色病患者,不宜补铁。“血色病是由病人体内铁的沉积过多造成的,在西方国家发病率很高,最终可能导致肝癌。我们正在对中国血色病的发病情况进行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2-02-17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FC碰碰胡老虎机法典-提高赢钱机率的下注技巧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